雍也篇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后汉书范升传》曰:升奏曰:孔子曰:“博学约之,弗畔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
《法言吾子篇》曰: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
《申鉴时事篇》曰:或曰:至德要道,约尔。典籍甚富,如何博之以求约也?语有之曰,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道虽要也,非博无以通矣。博其方,约其说。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史记孔子世家》曰: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汉书王莽传》上曰:太后下诏曰:是以孔子见南子,周公居摄,盖权时也。
《法言五百篇》曰:或问:“圣人有诎乎?”曰:“有。”“焉诎乎?”曰:“仲尼于南子,所不欲见也;于阳虎,所不欲敬也。见所不见,敬所不敬,不诎,如何?”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礼记中庸篇》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又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又曰:子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又曰: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又曰: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又曰: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又曰: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篇》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树达按:孔子论德,以圣为第一,而仁次之,此两章义可互证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中庸篇》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孟子万章上篇》曰: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新语术事篇》曰: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术远者考之于近。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则德可以配日月,行可以合神灵。
树达按:能近取譬为行仁之方者,万事万物在此身之外者,皆引之于人身而求其相合。以《易》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免难。凡《易大象传》所称君子以云云者,皆近取譬之事也。以《诗》言之,因素以为绚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