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战的胜利。因此,王树声所指挥的一系列防御作战,往往退中有进,退进互变,防中有攻,防攻无常,充满了无穷的辩证思想。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巩固和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打乱南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部署,集中了方面军主力和黄安独立团共8个团的兵力,发起了著名的黄安战役。
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北靠大别山山脉,与罗山、新县接壤;南望长江,与黄陂毗连;东邻麻城,西接大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的一部分。1927年11月和1930年10月,我革命武装曾两度占领过黄安县城,但因强敌人侵,县城终落敌手。
占据黄安的囯民党军指挥官叫赵冠英,外号“赵瞎子”,他手下有2个旅4个团的兵力,其师部率1个旅驻守城内,另1个旅驻扎城垣外围。配属该师的第30师第207团分驻城南的桃花镇和西南的高桥河,担任维护黄安、宋埠之间以及黄安、黄陂之间的交通。另外,国民党军第30师主力位于宋埠,第31师位于麻城,第32师位于黄陂,均可随时应援黄安。
鉴于此,红4方面军徐向前总指挥等领导人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即首先扫清黄安城外围之敌,切断赵冠英部与外部的联系,然后对城内敌军加紧围困,并打击可能增援之敌,以削弱敌军的力量和士气,待条件成熟后再行攻城,歼灭守敌。
方面军总指挥部将打援这一关系战役胜负的重任,交给了红11师师长王树声。
王树声率领红11师,在黄安独立团的协助下,与围城的兄弟部队迅速分头行动,勇猛挺进,击溃了黄陂、麻城驻敌和黄安城内敌军的流动拦截,将敌军最敏感的命脉通道高桥河、桃花镇夺下,全歼守敌1个团,圆满地完成了总指挥部下达的首战任务。
以下的行动就是“打援”了。指挥这样大规模的“打援”,对王树声来讲,还是平生第一次。为了保证“打援”必胜,王树声不避艰辛,攀山越岭,观察地形,细研敌情,并指挥部队在桃花镇要塞的远近山头,构筑了数道防御阵地。
敌将赵冠英见自己被围,一度率部出城反扑,遭到沉重打击,被迫龟缩城内。在他不停的呼救声中,驻扎在宋埠的国民党军第30师派出2个旅4个团的前来增援。
王树声认真仔细地分析敌情后,认为敌援军自恃强大,求胜心切,企望“决战”,因此我军不能与其硬碰。鉴于这种分析和判断,王树声决定采取挫其锐气,磨其锋芒的战术,首先将强弩化为末弩,耗众敌为寡敌,然后再寻机歼敌,于是,王树声率领部队先在大、小峰山第一道阵地阻击敌军,给敌军一定杀伤之后,率部主动转移到五云山一带较为有利的第二道阵地。
敌援军得寸进尺,顺势侵人了桃花镇。他们不知中计,还以为王树声不堪一击,于是又马不停蹄进攻五云山。
王树声指挥部队在五云山给敌以一定的杀伤后,又主动退却,撤至更为有利的三道阵地。
敌军贪得无厌,又增派了1个旅,向红军第二道阵地进攻。这时王树声已看到敌军锐气已退,逐呈疲惫之势,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也不讲“客气”了,指挥主力部队,从两翼向敌军实行包抄攻击,一下子吃掉敌军1个整团。
敌军突遭猛击,惊恐不已,仓皇回撤。桃花镇又间到了王树声的红11师手中。
敌军退回宋埠后,即向武汉行营拍发了告急电报。武汉行营随即电令驻黄陂的第32师及宋埠的第30师1个旅,再往黄安解围。12月18日,敌军4个旅向红11师前沿阵地疯狂进攻。王树声见敌军人多势众,便力避死拼。他在进行了顽强的防御作战之后,主动撤出桃花镇和五云山等地,将主力转移至嶂山。然而,不甘罢休的敌军死缠不放,又在优势的炮火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