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尖刀夺西宁
一段,铁石心肠也得跟着落泪……我一定组织人来写!”

    这事给贺炳炎知道了,一个劲地说不行:“要说英雄,我们一军一抓一大把,我哪里算得上什么‘英雄’,别听王胡子瞎说,他才是英雄哩!”贺炳炎边说边使劲地摆着那只剩下来的手,坚决不接受采访,说是没时间。

    这倒也是实话。贺炳炎正忙着和政委廖汉生落实一项重要任务。兰州就要炸窝,青马回窜青海是意料之中的事,部队必须抢先一部赶到西宁,争取主动。因此,他们决定抽调军直及一、二、三师四个骑兵侦察连和九个团侦察排的骑兵班,以及师侦察科长、各团侦察参谋共600余骑,组成一个军的先遣侦察部队,急驱西宁,查明进军西宁的沿途敌情、道路、地形等情况,为大部队夺取西宁当开路先锋。

    率领600轻骑飞驰西宁的是军侦察科长孙巩。他生得单薄,双眼有神,脑子很好用。过去历次战役如沙家店、宜瓦、扶眉等,他都有出色的表现,从未失过手,深得贺、廖信任。

    即便如此,贺炳炎和廖汉生两人还是一起找到孙巩,详细交代任务、琢磨细节。三人坐在一处山坡脚的土窝窝边,从兵团的任务到军的任务一点一点谈过来。之后,贺、廖问孙巩还有什么困难没有?孙巩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地图,好久,只咽唾沫不说话。显然,困难是有的——不是“有的”而是太多,但那时接受任务从来就没有讲困难的习惯。孙巩憋了半天,说:“我用生命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这话听起来有点儿豪迈但并不空洞。此去西宁数百里高山峻岭,均为多民族居住地区,群众语言不通,何况一路上还流落着大量青马的散兵游勇!孙巩手中只有一份老掉牙的地图和一部老掉牙的电台。因为要轻装,讲究速度,给养带得极为有限,而多半还是马料,不说别的,就是出发不远处便面临的这个黄河莲花池渡口,也够他吃一壶的!

    黄河屏障是马步芳固守西宁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以,他在这方面下的工夫比较大,从上游的贵德顺流而下,到尖扎、到化隆、到临夏、到永靖这一段,稍稍像样点的渡口,通通下过手,渡船全都破坏一空,连木料、绳索及可以捆扎成皮筏子之类的牛、羊皮材料,也清理得干干净净。给王震一兵团留下的,只有一条滔滔的黄河。

    当然,还有沿岸的老百姓。只要有老百姓、有穷人,事情就不会铁板一块。这是王震的一贯信条。他从不怀疑群众。总说,群众不理解是我们工作没做到家。即便是跟马家军沾亲带故或者中毒很深的那些回民群众,他也抱有很大的信心。王震的世界很简单:天下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吃饱了撑着,一种人肚子咕咕叫。

    于是,打江山的共产党才有一个叫作“群众工作”的法宝,坐江山的国民党才一听到“老百姓”三字就头痛。因为有渡河任务压在头上,一兵团这一段的群众工作有了最实际的需要和最实在的内容。连日来,各师各团都组成工作组,挨家挨户搞宣传、做动员。这是个多民族居住地区,老百姓对解放军的感情很复杂。过去马家那一套统治,一向是回民老大,别族都是孙子。听说解放军要打姓马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接着,空空荡荡的渡口,奇迹一个接一个产生出来。几百里河岸上,部队在各少数民族群众支援下,修船造筏,忙做一团。有人问一个四十出头的撒拉族汉子:“你们把那些棕绳、木料和羊皮筏子都藏到什么地方才没给马匪发觉呢?”汉子幽默地指着自己的心窝:“不瞒大军说,都藏在这里头呢!马家就是把我杀了也搜不去。只要我身板在,马家把什么都搜光了,我还可以凫水送大军过河!”

    王震听说这个小故事,兴奋得哈哈大笑。兵团进驻临夏已经第三天,王震像这样开怀的大笑还不多见,所以把警卫员都高兴坏了,忙去告诉政治部主任孙志远。孙住在一位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二十九章 尖刀夺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