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葡萄牙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已经于若安?德?德乌斯(1830—1896)的诗歌和朱利奥?迪尼斯(1839—1871)的小说中出现,法国作家福楼拜对小资产阶级的批判,左拉对法国社会病态的剖析,使葡萄牙作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要求文学不仅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要具备明显的社会价值,于是葡萄牙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几乎成了反映社会问题的文献。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
一八七二年埃萨?德?凯依洛斯出任驻古巴哈瓦那的领事以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不再有回到国内长期生活的机会。一八七四年,调任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领事;四年之后,又调往布里斯托尔。一八八八年,又被调往法国巴黎,实现了他向往巴黎丈化生活的愿望;一九○○年,病死于任所,终年四十五岁。在侨居国外的二十余年中,埃萨?德?凯依洛斯利用各种时间,勤奋写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堂兄巴西利奥》(1878),《满洲官员》(1880),《遗物》(1887),(1888),《豪门拉米雷斯》(1900),遗著《城与山》(1901),以及游记、散文、随笔等大量作品。这些作品的大部分题材,仍然都是取自他祖国的生活。
长篇小说是埃萨?德?凯依洛斯后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它是在英国写成,一八八八年第一次在波尔图出版,内容写的是葡萄牙一个古老贵族世家的没落,以及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而反映出十九世纪末葡萄牙上层社会保守凝滞和缺乏生机的精神状态。
小说的情节开始于一八七五年。这一年,是巴黎公社被镇压以后的第五年,也是“七○年的一代”所掀起的进步思想运动遭受挫折的第五年,葡萄牙社会又恢复了惯常的安详生活节奏。马亚家族的唯一后嗣卡洛斯,从科英布拉大学学成归来,老祖父阿丰苏为此决定离开索居多年的乡下,搬回里斯本,并且把旧宅葵花大院修茸一新,迎接孙子。
马亚家族已经日趋没落,靠着变卖祖产维持局面。老祖父自己年轻时曾经是雅各宾派的激进分子,为了反对帝制流亡过英国,是争取自由的一代的代表。但是他的儿子彼得罗,也就是卡洛斯的父亲,却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侵袭,后因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玛丽娅与人私奔,他身心交瘁,自杀身亡。
因此,老祖父把卡洛斯看成是振兴家业的希望。
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七五年,卡洛斯在科英布拉大学学习,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参加过激烈的论争,本应该是“七○年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完成学业回到里斯本之后,把他钻研过的医学抛诸脑后,从来没有给一个病人治过病,却花了一大笔钱,设置了一个诊所,作为摆设,自己无所事事,日夜出入社交场中,先是做了勾瓦林纽夫人的情夫,后来又爱上了玛丽亚?埃杜亚达,结果造成了家族内部乱伦的悲剧,促成阿丰苏的死亡。然而两个当事人并没有在感情和道德的冲突中酿成惨剧,只是在朋友和管家的安排下和平地得到了解决,玛丽亚?埃杜亚达移居巴黎,终于嫁了人;而卡洛斯则在朋友陪同下,远航大西洋,到了美国,周游世界。
小说的最后一章,写的是十年以后,也就是一八八七年初,卡洛斯回到祖国,和朋友们再度相聚,还回到空关着的葵花大院怀旧。他发现葡萄牙依然如故,既没有发展,也不见衰败,只是人都老了,有的发了胖,有的谢了顶,其他一切都没有变。
这部小说,就是这样地反映出了十九世纪末葡萄牙社会的这种惰性。这是作品的杰出成就;它里面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也是用的白描手法,没有剧烈的内心冲突,没有深刻的心理分析,然而这种被人们称作十九世纪后半葡萄牙人世纪病的惰性,却从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