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渊避祸欲迁都
“以天下苍生为念,更应当迁都!首先是避免军事威胁;其次,进一步落实租庸调和均田令,大力开垦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把关外的均田经验,推广到关内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使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钣!”
但身形瘦长颇有文才的陈叔达,当即反对,说:“你们怎么总是无事生非呢?!突厥如果来犯,有边防军抵挡,洛阳虽然是秦王属地,但秦王为国有大功,他必不会有反心!迁都是国家大事,怎能说迁都就迁呢?!”
老成持重的封德彝、任瑰纷纷发表意见,说:“如果树要迁都可向樊邓之地。迁都樊邓之后,缩小防御突厥战线,朝庭在天下大定后,解散十二军,减轻民众的负责,让民众得到休养生息。”
刘政会也认为迁都可以把关外的富民政策,推向长江中下游。他说:“以目前的情况看,长安一带人口多,土地少,迁都樊邓之后,大量移民出关东,推行均田令,更广泛地使民众得到均田,扩大均田令在关东取得的巨大成绩。”刘政会接着说:“相比一下,三年前关东农业受到破坏,发生严重饥荒,至人相食,朝庭不得不率百姓到洛阳就食。而现在却有了大量的余粮。这再一次证明了,皇上与太子颁行的还富于民的政策,是可以解决民众的根本问题的。”
脸色一直凝重的李渊沉思不语,脑瓜里飞速地旋转着三个问题:
第一,李世民与可利可汗结为兄弟,他能调动突厥大军,也就能控制大唐朝庭!如果在长安不迁都的话,李世民与突厥勾结,南北夹击,朝庭就会前后受制,无法动弹了!
第二,迁都之后,就脱离了二郎李世民经营多年的势力范围,同时,也远离了突厥人的军事威胁!
第三,迁都之后,把关外实施均田令和租庸调的经验,推广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产粮食,发展农业搞活商市。在江南建设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平衡全国的商市布局。
心里已暗自打定了迁都主意的李渊突然开腔了,使大殿上刚才还讨论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鸦雀无声。李渊果断下令“即刻诏令中书侍郎王珪、宇文士及越过终南山,到樊州、邓州一带,巡视合适的地址,筹划都城的迁徙事宜。”
金殿上陈叔达、唐俭等人不甚同意但也欲语还休。裴寂、封德彝、刘政会等人接着议论迁都前、后的必需事宜。迁都的事情就这样传开了。从悄悄涌动到人人尽知只用了短短的半月时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裴寂都赞成这迁都的主张,只有陈叔达、萧瑀、唐俭等人极力反对。两种不相融的观点碰撞在两仪殿。
“迁都之策非常荒唐!”李世民用严厉的措词,来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李世民心里清楚:一旦迁都,朝庭就会脱离自己的手掌心了!那以后政变难度就加大了。不行,坚决不能迁都!煮熟的鸭子,不能叫他们飞走了!李世民说:“自古以来,就有外族的侵略,没有哪个朝代是靠迁都来解决的。汉朝时,卫青、霍去病都还能够北驱匈奴,我们如果没有安定四海的心胸,不管是留在长安,还是迁都到别处,都没有意义!只有我们马强马壮,才是防御外族入侵的最好办法。”
时燕王罗成在侧,见李世民激烈地反对迁都,也心知李世民主要就是怕迁都之后朝庭脱离了他的势力范围。罗成慢条斯理地道:“当初樊哙扬言率领十万兵马,驰骋匈奴,他的结果又如何?卫青、霍去病北驱匈奴之后呢?还不是死灰复燃,还不是以和亲而告终!”
李世民沉声:“以我大唐的国力,不超过十年,就可以平定北方。我们如果迁都避祸,长安的百姓和天下的臣民都会失望?外族突厥也会耻笑我大唐无能!”
最后这两句语气极重,元吉听得心中一险,扬声即道:“迁都是为百姓安享太平,百姓心中只会感戴皇朝的恩德。突厥入侵之祸如果能以迁都避免和减轻,又何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