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回 巧设障碍联名甘结 巡抚重学投其所好
   西宁道教育落后,比行省还大的地区,仅一所官办的西宁府学,府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他会同西宁知县靳梦麟发起募捐义举,一个正四品道员年俸六十二两官银,养廉银二千二百五十两,杨应琚一人就捐出一千五百两。接着,他会同西宁知府刘洪绪、西宁知县陈捐俸创办西宁县儒学。其后,他又以带头认捐的方式,督促碾伯县、大通卫、贵德所、丹噶尔城等地也相继创办儒学、社学、义学。乾隆十一年,杨应琚还在西宁东关创设回民社学,开了西宁回民教育的先河。

    清代地方官员两年一任,杨应琚在西宁道一做就是十多年。可见杨应琚虽然出身世家,却未受到祖父辈太多的荫恩,他完全是务实干出来的。乾隆十四年,杨应琚连跳两级,直接由道员升任广东巡抚。此时杨应琚五十有四,姑且不论他在西宁的功绩多次得到皇上的表彰,就他这把年纪,无功无过也该熬到这个位置。

    潘振承从福建回广州没几天,对杨抚台上任后的作为了解不多。昨天在省河食舫请客户饮酒,听旁边一桌的几个缙绅说起杨应琚:“杨大人做广东巡抚,学政大人就没事干了。”潘振承断定,杨应琚巡抚广东还是延续西宁道“兴学重教”的套路。潘振承问过广义行的伙计,杨抚台从未来过十三行,也没对十三行下过什么训示。照此推断,杨抚台特意发一道规定十三行联名保结的抚谕,其中大有蹊跷。

    潘振承不想揣测到底是不是严济舟在从中作祟,他冒出一个朦胧的想法:另辟蹊径,直接接触杨应琚。

    知己知彼,潘振承喝了一口酽茶,准备再细看一遍邸报。彩珠带振联进来,“振承,二弟来看你了。”

    振联说他从食舫吃过酒席回家,遇到陈寿年,得知申办行帖连担保这一关都没通过,“突然冒出一份全体行商联保的抚牍,会不会是严济舟在背后搞了名堂?”

    振承指了指邸报道:“杨抚台的兴趣在兴学,他上任三个月,从未过问过十三行的事务。”

    “肯定是严济舟捣的鬼,想办法求见杨应琚,去问个明白。”

    “不成,就算是严济舟捣的鬼,可事情已经牵扯到巡抚,怎么好问?弄不好严济舟和杨应琚都会得罪,申办行商帖子,他们这两关最为重要。”

    “只要严济舟做行首,会所这一关休想通过。”

    “这是明摆着的。东主回籍祭祖,严济舟暂署总商,专权独断批了章添裘、黎南生两人的申请。现在他手上攥着抚牍,假惺惺搞什么会所庭议。同行是冤家,谁愿意再增加行商呢?假如他真有诚心,就会私下说服行商,甚至独断。”

    振联重提过去的话题:“大哥你还是做盐商吧,申办盐引,我有一些办法。”

    振承态度异常坚定:“不,我一定得做行商。”

    “你第一关都通不过,下面,还有巡抚一关,海关一关。就如登楼探宝,一楼都进不去,如何上二楼三楼?”

    “我先上二楼,再从二楼下一楼,然后再拾级而上三楼。”

    燃眉之急

    杨应琚在西宁有个“兴学道台”的美名,来广东后,很快就有个“兴学抚台”的绰号。

    广东府道司抚官员上督署衙门聆训,杨应琚是地方首官,来得自然稍迟些。他进入督署二堂,总督硕色拱手相迎:“啊,杨督学,久仰久仰。”杨应琚一愣:“硕制宪,本官体察几所儒学,这也有错吗?”硕色讥笑道:“没错没错,兴学抚台,广东儒生三生有幸,就不知是否广东苍生之荣幸。”

    杨应琚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巡抚职守,他认为自己的分寸把握得还算恰当——只是稍稍偏重于儒学。其他民生大事,杨应琚照样挂在心上。譬如赈济灾民,有严济舟代表十三行捐输的一万银两,加上向广州各商会派捐,很快就筹齐两万两赈灾银。告急的州县正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清商埠简介 >大清商埠目录 > 第十四回 巧设障碍联名甘结 巡抚重学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