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西柏坡
    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所率领的中共中央机关,在1948年3月21日离开了生活13年之久的陕北高原,向东进发,东渡黄河,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于1948年的5月27日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华北解放区的西柏坡。

    这时的华北解放区,已经将原来的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除了少数大城市之外基本上都为我军所控制,在大城市中也有我党的强大地下组织和广大支持者。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将原来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领导班子进行合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由刘少奇兼任第一书记,薄一波、聂荣臻分任第二和第三书记。成立了统一的华北军区,由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滕代远、萧克任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成立了华北行政委员会(后改称华北人民政府),由董必武任主席。这时的华北野战军已发展到11个步兵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有46万多人。

    西柏坡位于今石家庄西北平山县的一个小村庄,西靠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在它的后面,是长满树木的山冈;在它的前面,是不断流淌的滹沱河。这个小村庄当时只有50多户人家,幽静而隐蔽,而且是我党的老根据地,以朱德和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早已住在这里。

    我军当时华北地区最高军事指挥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日后的华北军区司令部就在附近的阜平县城南庄。当毛泽东等人来到这里之后,中央的“五大书记”即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全都会齐于此,这里就成了中国共产党指挥全国革命的总指挥部。

    毛泽东对这个有山有水的宁静小村庄十分满意,他对已在这里工作的刘少奇说:“你们选择的这个西柏坡,是个理想的总指挥部。”

    对于这个总指挥部的情况,童小鹏同志有这样一段回忆:

    为适应指挥重大战役的需要,在靠近朱德、周恩来的院内,由行政部门建了一栋五间房的军委作战室,这是中央和军委机关最大的办公室。由于前委、工委、后委(按:前委、工委、后委指中共中央在1948年3月和4月间转战陕北时的一次重要分工,决定由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太行地区,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各根据地建设和土地改革,一般简称“工委”,工委后来的工作地点就在西柏坡;由叶剑英和杨尚昆率领的中央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暂驻晋西北,在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一般简称“后委”;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则留在陕北转战,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主持中央工作,指挥陕北和全国的战争,一般简称“前委”)的参谋人员十来人都集中了,作战部就分为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科,都围着几张大木桌,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四周墙上挂满了各个战场的军用地图,值班参谋将每天敌我军的位置分别用蓝色和红色的小旗子插在地图上,朱德、周恩来、杨尚昆(叶剑英到石家庄办军校去了)经常到这里向参谋们了解敌情和战况,同他们研究作战方案。……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按:这时的周恩来不仅是中央“五大书记”之一,还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军委作战部的同志们,以严肃、紧张、准确、有效的工作作风完成了任务。

    周恩来除了每天将战况用书面报告毛泽东外,还经常到毛泽东的平房里当面报告、商谈。毛泽东有时也走到周恩来的小办公室里商谈战局。

    就是在这个只有50多户农家的小村庄里,周恩来说过这样的一番话:

    我们这里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司令部,却指挥世界上少有的大仗。我们这个司令部,一不发枪,二不发人,三不发粮,就是天天发电报,叫部队打胜仗。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决战·平津战役简介 >大决战·平津战役目录 > 一、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