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第一仗在山海关打响
    杜聿明在调兵,准备在山海关打响第一仗。我军也在调兵,也准备在山海关迎接第一仗。

    还在林彪到东北以前,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一到沈阳,就在一片忙碌中做了即将开战的准备,中央军委也在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变化。早在10月4日,毛泽东就电告罗荣桓等:“战争中心将转入东北,必有一场恶战。”10月16日,毛泽东又在给彭真的电报中指出:

    蒋军队从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锦州攻击前进是必然的。除令在途各部兼程急进,胶东方面星夜海运,并令林彪急至沈阳助你指挥作战外,望你就现有力量加强训练,并动员民众坚决阻止登陆,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致电斯大林,要求苏军推迟撤退,并拒绝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苏联方面同意给予支持(这也就是杜聿明与马林诺夫斯基谈不成的原因)。中央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催促林彪尽快到东北主持军事,指挥部队和敌人作战。

    林彪是10月29日到达沈阳的。他不可能有任何休息,必须立即赶赴锦州。因为,山海关马上就要打仗了。

    10月30日,国民党军的十三军在美军配合下开始向我守军进犯。11月4日,派人向我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我军退出山海关,被我军严词拒绝。第二天,十三军在军长石觉的指挥下,向我发起了全线进攻。

    这时,我军守卫山海关一线的,是由冀热辽最早入关的李运昌部。

    战斗打响后,杨国夫率他的第七师赶来增援。

    我军在山海关和国民党军初次交手后,国民党军退回了秦皇岛。11月15日,杜聿明亲自上阵督战,用十三军的三个师担任主攻,五十二军的二十五师作迂回,一下子压上来四个师。由于李运昌部是在进入东北之后才扩军组成的(从入关时的一万人在两个月中发展到十几万人),战斗力不强,在敌人火力下一冲就散,担子主要落在刚从山东过来,还未得到任何休整和补给的第七师7000人马身上。在敌人两个军的压力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了不被敌人包围,杨国夫于16日主动撤离了山海关。敌军的十三军和五十二军全部进入了山海关。紧接着,又向前占据了绥中。再向前,就是兴城了。

    林彪是在兴城见到杨国夫撤下来的部队的。他见该部极为疲惫,给养太差,很多战士连鞋子烂了都没有换的,是赤着脚在打仗行军(这种情况在当时到东北的部队中相当普遍。因为在出发前,很多部队都听到一种情况介绍,说东北到处都可以接收到日本人的各种物资,日本人的仓库可以由中国军队打开自取。为了进军的速度,各部队大多是轻装,未带补给品,有的部队甚至把枪都留了下来,徒手赶往东北。到了东北之后才知道,东北并不是处处都可以得到补给的)。林彪立即命令杨国夫部撤到后方休整。

    在仔细了解了部队情况和敌方情况之后,林彪认为目前我军尚不宜与敌人正面作战。原因很简单,各部队都是急速赶到东北,不仅人马困乏,水土不服(特别是南方人吃不惯东北的高粱米),而且是人生地不熟,很难从地方得到给养,各部之间的通信联络还无法进行(当时连林彪的电台都无法与各部联络,只得请军委从中转达)。为了不被敌人各个击破,林彪向军委上报了他的意见,暂停军委原来打算在锦州一带向入侵之敌进行反攻的部署。虽然这时黄克诚已率原新四军第三师星夜赶来,但由于无法与林彪联络,二人相距只有10公里却不知道。第三师是从河北玉田出发步行前来的,连日秋雨,部队疲劳已极,又无法得到给养,单是因病减员就有4000多人。所以黄克诚也给中央发报,报告了所遇到的困难,建议我军暂不参加主力作战,先行短期休整。

    中央根据东北的具体情况,同意了林彪和黄克诚的意见。解放军决定放弃锦州以及以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决战·辽沈战役简介 >大决战·辽沈战役目录 > 一、第一仗在山海关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