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从“小淮海战役”到“大淮海战役”
了。正如邓政委引用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毛泽东已开始制定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蓝图。这场大战,双方将投入150万以上的兵力在中原逐鹿。下面是毛泽东将“小淮海战役”逐步发展为淮海决战的“大淮海战役”的简明时间表:

    10月11日,毛泽东给华东局和华野、中原局和中野的电报(也是后来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一文)中指出: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上部署,即是说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

    在这里,毛泽东特别强调了把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要以绝对多数去有把握地将敌人各部分别予以全歼,不打破袭战,不打击溃战,更不把争城夺地放在心上。在这里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强调打援的重要性。除了上述指示以外,在关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作战的指示中,也再次强调要以“主力担任打援和钳制”。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叶剑英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中是这样讲的:

    敌人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若要攻歼其任何一部,必须首先拦住敌人的援兵,才能赢得时间,保持主动。这是华东战场与其他战场截然不同的特点,也是影响战役胜败的关键。

    以后战事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预料,淮海战役中的主要战斗并不是围歼,而是截击与阻援。

    毛泽东还考虑到一个重要问题。在上述的电报中,他考虑到徐州以西的“孙元良三个师(按:在当时的一些电稿和包括《毛泽东选集》在内的若干文献中所提到的‘师’,是一种习惯的称谓,是指国民党军队原来在整编时把军改称为师、师改称为旅之后的‘师’,也就是一般称的整编师。其实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国民党军队已将整编师恢复为军的番号,称之为军,同时也把旅恢复称师。所以我们在叙述中对这时的国民党军队都称为军和师,而不称为师和旅。这一称谓的变化有必要提请读者注意,否则就会在若干地方产生误会。例如这时孙元良兵团东进的不是三个师,而是所属的全部三个军。郑州的防务交给了国民党十二绥靖区的四十军负责)现将东进”,故而命令中原野战军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很明显,这已把中原野战军列入了淮海战役的作战序列,是要两大野战军共同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原来给粟裕布置的开打时间很清楚,是“10月10号左右开始行动”。可是,毛泽东现在不再按这个时间去要求了,他这时完全没有命令粟裕展开进攻。他的计划变了,他给前线指挥员重新安排了时间表:“你们以11、12两个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1月休整。”毛泽东将整个战役的开始时间向后推移了一个多月,因为他要两个野战军联合起来打更大的淮海战役。于是,在这种新的部署之下,中野分兵两部,刘伯承坐镇豫西,指挥中野二纵、六纵在江汉、桐柏地区分散歼敌,有意向敌人表明刘伯承还在豫西,将原来属于武汉“剿总”

    白崇禧指挥的黄维、张淦兵团尽可能吸引住,不让其将兵力东向,以减轻东线我军的压力。而陈毅和邓小平则率中野的一纵、三纵、四纵、九纵4个纵队东进郑州,在黄河北岸的华北野战军的十四纵的配合下(由于有华北野战军的配合,所以极为重要的郑州黄河大铁桥得以完整无损地保护下来),10月22日攻克了郑州。两大野战军(严格说来,还有华北野战军的部队)开始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决战·淮海战役简介 >大决战·淮海战役目录 > 四、从“小淮海战役”到“大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