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正面战场概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国签订《日德关于反共产国际阶定》,形成了“东京——柏林轴心”。从此,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两支主要力量结成同盟,组成了一个世界法西斯体系,开始进行称霸世界的扩张行动。
日本于1937年7月7日不宣而战,在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被迫进行全面、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抗战,并很快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
正面战场,主要是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领导的,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政略、战略及正面战场各个时期的作战情况,不尽相同。
从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至1945年中国人民获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八年中,正面战场的作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为第一阶段;
武汉失守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第二阶段;
太平洋战争开始至日本投降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侵略军凭借其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连续发动进攻,企图在三两个月内击败中国军队,攻占若干重要城市,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以达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
中国军队则在“持久消耗战略”的总方针下,节节防守,坚强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力;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述》),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时,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过低地估计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认为“日本一宣布内地动员或大批列车一通过山海关,中国方面就会屈服”;“最大限度,通过保定一次会战,即可解决一切问题。”(日本掘场一雄:《日本对华战争指寻史》)日本陆相松山甚至扬言,“支那事变可以在一个月内完全结束”。日本军部较为谨慎,也估计“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可以结束”。但事买是,在16个月的时间里,出征中国的部队,增加到34个师团,使用兵力达68万,从华北、华中、华南三十方向进攻,也未能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相反,侵华日军却陷入中国抗日战争的泥淖中而无力自拔,不得不同中国进行一场极不愿意的持久战。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五相会议决定动员40万军队用于侵华战争,7月30日攻陷平津后,日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分向山西、河南、山东进攻,同时又增兵华中,进攻上海。激战三月余,11月12日攻占上海,1938年1月后又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使30万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民众惨遭杀害。
1938年3月,由山东南下的日军,在台儿庄遭到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中国军队获得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使狂妄骄横的日军初步认识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抗战意志。不久,日军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占领了徐州。至10月底,攻占了广州及武汉。在这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的战役,主要有平津及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豫东会战、武汉会战和空军的八一四空战、海军的江阴防卫战等。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以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迟滞了装备、训练均优于自身的日本侵略军,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表现出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国军民激昂的爱国热情。
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统帅部在具体作战指导上,采取与其总的战略方针不相适应的单纯防御战略,导致了不应有的失败:国土丧失太多,军队损耗过大。16个月中,使日本侵占中国13个省、区,340余座城市,近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伤亡将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