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强邻环伺
申时行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个首辅的位子又可以再安安稳稳的坐上一段日子了。
可是,贬官在外的顾宪成却正好与他相反,心中忧国的愁思一天重似一天;由于贬官在外,远离朝廷,他并不清楚万历皇帝在皇宫里的所作所为;但是,也因为远离朝廷,深入民间的时间和机会都大大的增加了,使他对民生的疾苦了解得更广更多更深入,相对的,忧虑也就增加得更多了。
在经过张居正的多年经营,全国的吏治、经济、财税都得到了大力的整顿而上了轨道,外患如蒙古,在王崇古的努力下,建立了和平相处的关系,倭寇则由戚继光全力扫平——大明朝安度了十年“国泰民安”的岁月,民间从小康而达到了富庶的程度;但是,紧随而来的却不是富庶所应该带来的文明的进步,而是富庶所带来的负面性的后遗症。
因为经济上的富裕、社会安定、边关无事,人心便开始沦落了——从失去忧患意识开始,原本普遍存在于一般人心中的“勤俭致富”的观念改变了,而趋向于不劳而获;人生观由勤勉变为奢侈,再一变为“饱暖思淫欲”;人们普遍的追求着物质上的享受,追求声色之娱,流风所及,是娼妓业的蓬勃发展,是“笑贫不笑娼”的现象逐渐形成,道德观逐渐消失——整个的社会风气一步步的走向淫逸、堕落。
而后,经济的力量开始衰退了;民间重新开始负担沉重的赋税,消费的能力相对的降低了,物质的享受也不得不减少了;但是,已经堕落了的人心无法恢复以往,已经败坏了的道德更难重整,以往还可以由富庶的假象掩盖着,现在,千疮百孔一起涌现了出来。
雪上加霜的是贫富不均的现象呈现着非常快速的走向——由于吏治的败坏,富家容易和官府勾结逃税;贫者非但无法逃税,还要被富家勾结官府,双重欺压;如此循环下来,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贫者的心中没有道德力量的支撑,往往为盗为娼;富者的心中既无礼义廉耻,当然更横行不法敛财,且徵逐歌舞酒肉以填充空虚的心灵和无止无尽的欲望。
这种种的现象看得他忧心如焚,在一封封写给朋友的信中,他详细的陈述了他的观察,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慨叹,也提出了他自己的挽救时代命运的看法……
当务之急在于重振人心,重建道德——我辈读书人,责无旁贷!
他的学生高攀龙已经中了进士,在朝为官,透过高攀龙寄来给他的信,他也能得知一些朝廷中的概况;虽然高攀龙考中进士不久,仍属新近官员,无法参预大事,也不清楚宫廷内幕,所能提供给他的仅是朝廷中公开的事件、决策、人事变迁;但是,综合起来,已经足够他有个概括性的了解了——朝政的败坏正在逐日而下。
当然,高攀龙也透露了一个讯息给他,那就是几个好友赵南星、邹元标等,正在悄悄的为他努力,希望能使他复职,回京任官……
对于他自己的官位,他没怎么放在心上;朋友们的好意尽管令他感动,在私心中,他却抄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段话来自勉……
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回信给朋友,他也是再三的强调着这份忧国忧民的胸怀,并且希望朋友们一起来努力……
只可惜,他所怀的这种“古仁人之心”,虽然是份伟大的情操,但是,上自万历皇帝,下至社会风气,都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有了福寿膏,万历皇帝的日子过得“快活似神仙”,除了重重的赏赐了进献福寿膏的郑国泰之外,他再也没有颁下过任何一个命令;除了郑国泰为进福寿膏而来之外,他再也没有接见过任何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除了闭上眼睛睡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