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34
然了。

    要等太平山顶上暮色降临,这白天又怎么打发呢?

    好吧,先去看太极拳。约翰是精于此道的,一招一式都说得出名堂。那全凭内功,制约自如,真是绝了。看完打拳他又提出到胡文虎花园去看玉器展览,就在那边吃些“点心”权当午餐。我说好,只要不让我吃蛇就行。

    拍过了五十七张柯达彩色照片以后,我们便坐下来喝茶。

    “玛西今天也不知在办些什么公事?”我问。我这是想抚慰抚慰约翰的意思,他可毕竟是玛西手下的一名要员,不是个一般的导游。

    “她今天要跟工厂的负责人开会,”他说。

    “宾宁代尔公司也有工厂?”

    “严格说来这些工厂并不是公司的。我们只是跟他们订了包销合同。这也是我们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发挥我们的所谓香港优势啦。”

    “什么样的优势?”

    “人力的优势啦。用你们美国人的说法,就是劳动力。香港人干一个星期挣的钱,还赶不上美国工人一天的工资。有的甚至连这么一点都还挣不上……”

    “哪些人呢?”

    “童工的工钱就别想跟成人工比。能拿到一半就心满意足了。结果呢,一件漂漂亮亮的衣服在纽约的交货价格,才及得上美国或欧洲市场价格的一个零头。”

    “明白了。有意思!”

    约翰见我已经解开了这香港“优势”的奥妙,显得很高兴。说老实话,劳动力问题在旅行社的导游手册里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很乐意听他的开导。

    “再比如,”约翰又接下去说,“一只饭碗假如有两个人想要,有个解决的办法就是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分着吃。这样就两个人都不至于失业了。”

    “不假,”我说。

    “是不假。”他笑笑,对我这句美国俗话很欣赏。

    “不过这么一来,两个人就都干了全份的活儿,却只拿半份工资了,”我说。

    “他们也照样很愿意,”项先生拿起了帐单。“我们要不要把车开到乡下去转转?”

    “哎,约翰,我倒很想到个工厂去看看。办得到吗?”

    “香港有三万家工厂,那还不容易?大到很大的大厂,小到家庭作坊,色色都有。你想看什么样的?”

    “嗯,我想去玛西的工厂走马看花参观一下,行不行?”

    “我当然一切OK,”他说。

    我们首先来到九龙的一个地区,这种地方你在香港的明信片上是怎么也看不到的。拥挤,肮脏,简直照不到一点阳光。街上挤满了乱哄哄的人,我们一路把喇叭按个不停,才算开了过去。

    车子在一个院子里停好以后,约翰说道:“第一站到。这是生产衬衫的。”

    我们走了进去。

    我突然觉得自己像是退回到了19世纪。到了马萨诸塞州的福耳河城。

    这是个血汗工厂。

    换不得半个字,十足地道就是一个血汗工厂。

    又窄,又黑,又气闷。

    只见好几十个女工,都扑在缝纫机上,干得真像连命都豁了出去似的。

    除了表明生产效率高的一片机器喀哒声和马达嗡嗡声以外,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

    跟当年阿莫斯·巴雷特的工厂有什么两样呢!

    一个监工匆匆走过来迎接约翰和我这个西方来的外宾。当下我们就由他带着去参观。那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厂子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可是眼前的情景却是惨得不能再惨了。

    那监工咭咭呱呱讲个没完,讲的都是中国话。约翰告诉我,说他是在夸他手下这帮女工的生产技术有多熟练。

    “这里生产的衬衫质量是顶刮刮的,”约翰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奥利弗的故事简介 >奥利弗的故事目录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