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军万马闯关东
东北人民自治军,除设立上述军区以外,直属总部的部队还有:原山东军区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七师、鲁中警备第三旅;由原冀鲁豫军区第二十一团于沈阳以西地区扩编而成的第二十五旅;由原陕甘宁边区第三五九旅一部于本溪、抚顺地区扩编而成的第三五九旅;原新四军第三师,下辖第七旅、第八旅、第十旅、独立旅。这些来自冀中平原、胶东半岛、延河之滨和淮水两岸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黑土地的最基本力量。在向东北进军的几路主力部队中,最艰苦、行军最远的,大概要数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
9月下旬,新四军第三师所辖四个旅和三个团,分两路,陆续从江苏的盐阜、淮海地区出发,经江苏、山东、河北、热河,历时60多天,行程3000多里,抵达辽西锦州地区。
1945年8月中旬,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一部,进抵淮南津浦路以西,协同新四军第二师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当黄克诚得悉苏军发动远东战役之后,一向深谋远虑的他向华中局书记饶漱石提议,立即给中央发报,建议中央及军委迅速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要管苏联同意与否,不可错过时机。然而,饶漱石却不同意,黄克诚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电报。
在这份《我对目前局势和我军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的电报中,黄克诚主张“有决心地、主动地放弃一些地区,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逼迫蒋介石向我让步,取得和平”。在军事部署上,黄克诚向中央建议:
“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2、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0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5万主力,待敌人缴枪之后,在济、徐、胶、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
“4、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决战之胜利,若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电报发出的第九天,在刚刚收复的淮安城中,黄克诚接到了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开赴东北。
当时李运昌部已在东北接管了苏军缴获的几座军火库,很多人主张留下装备轻装前进。在动员会上黄克诚力排众议,给部队下达了两条命令: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交给地方使用。
9月28日,黄克诚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一起,率全师3.5万人从淮阴启程,向山东进发。
离开苏北之前,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指示第三师到达山东后停留一个时期休整部队,补充给养。黄克诚再三斟酌,于10月4日向中央军委发报,主张兵贵神速,捷足先登,若滞留鲁地,贻误战机,建议到山东后稍事休整立即北进。
10月6日,中央军委回电:“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黄率部在山东临沂休整两天后,即向河北进发。
第三师苏北出发时部队动员口号为:到陇海线作战。
跨过陇海路后是到平津之间去作战。到达冀东地区,从杨村过了平津铁路,进抵三河、玉田一线后,各部队才正式开始了进军东北的动员。 11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师经丰润、迁安,由冷口出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三师一直把给养供给作为“先行官”。在江苏、山东、河北时一切顺利,但出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