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铁流出关泻千里
于战争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长江流域出动,并使政治协商会议能于明年夏季在北平开会。
11月5日,东北野战军开始休整。休整期间,罗荣桓主持了东北野战军关于秋季攻势作战的总结工作。他起草了给中央军委的《九、十两月份作战情况综合报告》稿。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大胜利的总结稿,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总结了攻打锦州前的那段历史教训。总结中说:“……后由蒋介石飞沈亲自指挥,从华北抽调独九十五师、六十二军全部、九十二军之二十一师陆续经海运葫芦岛登陆,加上锦葫原有之四个师共计九个师,企图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这曾使我们攻击锦州之决心一度发生顾虑。因为锦西敌人防御阵地前沿与锦州敌人防守飞机场及女儿河之线相距不过30里,锦西敌人向我塔山攻击时并可取得海军之配合;同时还由于我们正在前进途中,对锦州外围及其纵深之工事强度还不很清楚,我们攻击锦州之部署又还未完全就绪;三纵及五师刚攻克义县还未南下;从长春以南赶调上来之六纵十七师及坦克部队还落在我们后面等等,因而曾发生疑问。但这一过程共两三小时即确定仍坚持原来之决心不变……”
罗荣桓将拟就的报告初稿送给林彪,认真地说:“一零一,报告中写进了我们在打锦州问题上曾一度犹豫,后来又纠正了。你看怎么样?”
林彪看了看这段文字,一声未吭,出门而去。
后来,这份东北野战军《九、十两月份作战情况综合报告》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名义上报军委。
1948年11月6日,东北野战军开始休整之际,在徐州以东方向,华东野战军开始围歼黄伯韬兵团,中原野战军亦发起攻击,屏障南京的国民党徐州“剿总”乱作一团。
淮海大战在徐州方向打响后,傅作义集团被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四大野战军之间,战略上呈孤立态势。有鉴于此,蒋介石数度考虑将傅作义集团南撤,傅作义则考虑西退绥远。
中央军委认为,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平津地区,对整个战局最为有利。
斟酌再三,中央军委确定了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塘地区就地解决的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华北部队的杨成武、李井泉兵团撤围归绥,将所部三个纵队部署于绥东地区,阻止傅作义部队向归绥撤退;急电围攻山西太原的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停止攻击太原,以免促成傅作义下决心逃跑;鉴于华北部队兵力不敷使用,急调东北第四、第十一纵队组成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先期入关,隐蔽集结于北平附近待命。
可是,仅仅凭这么一点儿部队,很难羁绊住华北国民党军的60万人马。
傅作义无论往南或往西逃跑,就地解决傅作义集团的战略方针都无法实施。
11月16日,中央军委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考虑动用东北野战军,尽早入关,包围天津、塘沽、唐山,以截断傅作义部海上逃跑通道。
几天来,西柏坡与沈阳间电波往返,频度不亚于打锦州之前。
军委、毛泽东电询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你们认真考虑:是以提前进关为好?还是按原计划休整,然后进关为好?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则如实秉告: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困难,请军委慎重决策入关时间。仓促入关许多问题不好解决。仅先期入关之四纵和十一纵,在入关数天之内就有千余新兵逃亡,这说明思想动员工作的难度。当时大批东北籍新兵非常不情愿离开那片黑土地。
中央军委、毛泽东和东北野战军领导,就“先期”入关和“按原计划”入关讨论继续之际,徐州方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攻势正频频得手。傅作义已经坐不住了,华北集团撤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