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如何解决“守”的问题
    打运动战、游击战,中国军队经验丰富,那是特长。

    而打阵地战,中国军队却很少做。

    即使偶尔打一次阵地防御,也多是战术层面的,是为了全局和整体成功而进行的“点”上防御。

    为什么?

    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自打出生,就没有打阵地战的身体条件,一直是弱的一方,打阵地战,在人家的大炮、坦克面前,根本不是对手。

    第五次战役后,战事胶着在三八线附近。

    能不能守住?这个问题开始上升为志愿军将领、解放军首长乃至毛泽东思考的一个战略问题。

    开始,凭着一股子气,中国军队似乎能守得住,但守得勉勉强强。因为,在美国军队数十倍、百倍的强大火力优势面前,虽然能守住,但也给据守在前沿野战阵地的志愿军部队造成了重大损失。

    也就是说,即使能守住,也要吃很大亏。

    吃亏,在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历史上是很少有的。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特点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反正不吃亏。

    这可怎么办?

    守的问题,让志愿军将帅们烦恼不已。

    “宁攻三座山,不守一座山”,成了志愿军将士心理的真实写照。

    美国军队善火力,中国军队善运动。

    打运动战,好办。打阵地战,你就在阵地上,怎么运动?往哪里运动?

    先看看美国军队怎么打。

    据测算,杨得志的第19兵团,在进行阵地防御战期间,联合国军向他们共投掷了778万发炮弹。

    778万发炮弹,要用5.1万辆汽车或4400节火车皮才装得下。

    5.1万辆汽车,我的老天!

    杨得志兵团的作战科长余震,爬上一个叫老秃山的阵地,划了一块1平方尺的地方,竟拣出了大小弹片287块。

    这样的杀伤密度,不要说人,就是蚂蚁,也很难存活。

    这样强的火力,志愿军部队阵地不但寸草皆无,生物不能存活,就连坚硬的花岗岩石头,也被炸成了深可没膝的沙状石粉。

    战士们走在阵地上,松软的焦土陷到脚脖、陷到小腿。

    杨得志回忆说:“我们的阵地最好认,哪座山头、哪块高地光秃秃的,哪里就是我们的阵地。”

    那还怎么防御?

    数百倍于志愿军的美军火力,给向来智慧的志愿军将士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

    开始,为躲避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志愿军士兵们在阵地上挖一个个单人防炮洞。

    这些洞形如猫耳,被称为“猫耳洞”。

    由于美国军队的炮火太猛,志愿军士兵们就把洞挖得很深。

    这样左挖右挖,就将相邻的洞子连了起来,成了马蹄形状的坑道。

    这些简单的坑道,其实不新鲜,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与国民党作战时,就这么干过。

    但与美国的强大火力相比,这些坑道的防御能力显然不够强,经常被炸塌陷,死伤率很高。

    这时,志愿军的一个高级将领看出了门道。这个人,就是志愿军高级将领、“三杨”之一的杨得志。

    杨得志,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19兵团司令。

    这个杨得志,就是指挥1979年云南方向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最高军事长官。

    当时,第19兵团下辖的第65军防守开城以南吉水里地区,在联合国军的炮击下,伤亡很大。其他部队也报告了相似的问题。

    这样,杨得志与政委李志民一起,冒着炮火视察了第65军阵地。到第65军前线指挥部,一边听汇报,杨得志一边对第65军军长肖应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简介 >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目录 > 如何解决“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