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3
可能在德国发生。德国不像沙皇俄国,不像摇摇欲坠随时会倒塌的奥匈帝国,也不像所谓“欧洲病夫”的土耳其,更没有欧陆东南山区那些使枪弄棒、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野性山民。总而言之,德国根本就不像一个会发生大动乱的国家。跟战败的俄罗斯以及奥匈帝国两地货真价实的革命比起来,德国绝大多数的革命战士与工人,不但守法,也相当温和。德国人的性情,就跟俄国革命党挪揄他们的笑话一模一样——不过这笑话可能是捏造的:如果告示禁止公众践踏草地,德国造反者们也会自然遵命改走人行道。

    然而,却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水兵起来革命,将苏维埃的旗帜带到全国各地。就在这里,一个由柏林工人和士兵组成的苏维埃,任命了社会主义德国政府负责人。俄国的二次革命,在德国一气呵成,似乎一次就达成了:皇帝一下台,首都政权马上落入激进分子手里。不过德国的动乱,其实只是一时的。在战败与革命的双重打击之下,旧有的部队、国家,以及权力组织,都暂时性地全面崩溃。然而不出几日,原有的共和政体重新掌权,再也不怕那些社会主义者。德国社会主义者,甚至在革命后数周内举行的首次选举当中,竟也不曾获得多数票。至于共和政府,更不把方才匆匆成立的共产党放在心上。后者的两名男女领导人,李卜克内西(KarlLiebknecht)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很快便遭陆军的枪手谋杀。

    尽管如此,1918年德国掀起的革命,毕竟再度肯定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希望。此外,另外尚有两事更加助长了它的雄心:一是1918年间,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寿命虽短,却确确实实地存在过。二是在1919年春天,在首领遭刺之后,苏维埃共和国在慕尼黑宣告成立。同样地,这个共和国的寿命虽然短暂,意义却颇为深长,因为慕尼黑是德国艺术、人文、反传统文化,以及啤酒(啤酒此物,政治颠覆的意味总算比较淡)的重镇。与此同时,就共产主义西进的意义而言,匈牙利方面曾兴起一场意义更重大的事件,即1919年3月至7月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出现。德匈两国的共产党政权,当然都被残酷的手段迅速扑灭。但是由于对温和派社会民主党的失望,德国工人很快便变得相当激进了,许多工人转而支持独立社会民主党。1920年之后,更转而支持共产党,德国共产党因而成为苏维埃俄国以外,规模最大的共产党。1919年,可谓西方社会最为动乱不安的年代。然而也就在这一年里,进一步扩大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努力,却同时宣告失败。第二年,1920年,坐镇在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领袖们,眼见革命浪潮迅速销声匿迹,却依然没灰心丧志。一直到1923年,他们才完全放弃德国革命的希望。

    现在回头反思,其实布尔什维克在1920年犯下一个大错,因此造成国际劳工运动的永久分裂。当时布尔什维克不该照列宁派先锋的模式,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组合一小群精英性质的“职业革命战士”。我们都会看见,十月革命广受国际社会主义人士的同情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地社会主义运动转为激进,力量也变得极为强大。除了极少的例外,一般都非常赞成参加布尔什维克新发起的第三国际(ternational)。布尔什维克发起新共产国际的用意,是为取代第二国际(1889-1914年),后者已因无力对抗大战,而告破产。事实上,当时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挪威等国的社会主义党派,也都已经投票通过,决定加入第三国际。反布尔什维克的死硬守旧派,已在社会党内成为少数。但是列宁和他的党的目标,并不只是要同情十月革命的人士团结起来,造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而已。他们打算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由以革命征服为职业的国际勇士组成。凡不赞成列宁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