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五章 共御强敌 6
为少数的南斯拉夫日耳曼后裔,以及克罗地亚乌斯达莎的政权(该政权会大肆屠杀塞族,大战落幕,轮到塞族进行残忍报复),再加上塞尔维亚地区主张传统派的大本营。以致铁托领导的共产党活动,以及后来的抗德战争,始终不曾在这一地区开花结果。至于希腊,虽说斯大林断然拒绝支援共产党及亲左翼人士——其对手则有英国为其撑腰——该国却不改其分裂传统纷争不休。阿尔巴尼亚的情况更为复杂,只有对该国民族关系具有深入研究之人,才敢对共产党胜利之后民心的政治风向冒然尝试分析。但是,尽管各国情况不一,总的来说,当时都正在向着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迈进。

    说来奇怪,环顾世界,苏联(连同美国)却是唯一不因大战带来重大社会及制度变革的国家。战争揭幕及落幕之际,苏联的统治者,都是斯大林一人(见第十三章)。但是尽管如此,大战对于共产主义制度稳定性造成的压力却不可谓不大,在镇压特别厉害的乡间地区尤为严重。若不是国家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思想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德国侵略者恐怕将会赢得许多苏联民众的长期支持。相反地,苏联最后终获胜利,主要却基于境内多数民族爱国情切——也就是大俄罗斯本土的人民,他们是红军部队的核心,是危急存亡之际苏联当局发出紧急呼吁的对象。事实上在苏联国内,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的官方名称正是“伟大卫国战争”(t Patrioticar),而此名也确实恰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五章 共御强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