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章 冷战年代 4
疯狂可笑的竞赛。就某种意义而言,这种建议可能比较容易由一位苏联领袖采取主动,因为莫斯科方面向来不像华盛顿,并不把冷战当作圣战似的一直挂在嘴边;也许是由于苏联不必把激动的民情放在心上之故吧。但是反过来说,正因其言辞不像华盛顿那么热烈,事到如今,谋和之仪若出自苏联领袖之口,其诚意恐怕很难取信于西方各国。因此之故,全世界欠下戈尔巴乔夫的情就更重了。因为他不但首倡此议,而且更凭自己之力,成功地说服了美国政府及西方众人相信他心口如一、的确有此诚意。当然,我们也不可低估里根总统所做的贡献,因为他简单纯粹的理想主义心态,才能突破层层迷雾,冲出围绕在他身边形形色色的各种魔障——意识形态贩卖专家、神经错乱的狂热分子、妄想升官发财的野心家、亡命之徒、职业战士——凭自己的单纯相信了戈尔巴乔夫的诚意。就实质而言,冷战可说在雷克雅未克(Reykiavik,1986年)和华盛顿(1987年)两度高峰会议之后便告结束。

    苏维埃制度之所以解体,是否因冷战结束而导致呢?这两大历史事件,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颇有关联,但在过程上却各有其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一向自诩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另一选择。既然资本主义大限未到,而且看起来也丝毫没有将要离世的迹象,那么社会主义若要作为世界的另一种前途希望,成功与否,就要看它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竞争实力的高下了——不过如果1981年时所有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债务国一起翻脸不认账,并拒绝履行向西方贷款的偿付责任,我们倒很想知道资本主义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但是后者多年来几度推陈出新更上层楼,当年经济大萧条及二战后,分别有过一次鼎力革新。70年代时,又在传播和信息事业上经历了一场“后工业式”(Post industrial)的革命转型。而社会主义国家却一路落后,这种愈演愈烈的形势在1960年后变得极为明显,它的竞争能力已经完全失去。总而言之,只要两者之间的竞争,是以两大政治、军事、意识强国对峙的形式出现,任何一方只要技不如人,即将注定毁灭的下场。

    此外,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开支之大,均远超出其经济能力负荷。到80年代,美国的债台已经高筑到3万亿美元之巨——其中绝大部分花在军事用途上——但是这个天文数字,幸好还有世界性资本主义的系统提供缓冲。苏联的压力同样也不轻,可是环顾内外,却没有人与之共同分担这个重荷。而且就比率而言,苏联军费之高,约占其总生产的四分之一。而美国在80年代的战争支出虽也不低,可是却只占其数字庞大的国内生产总额(GDP)的7%。出于某种历史的原因,加上政策运用得当,原本依附于美国生存的各国经济壮大增长,甚至青出于蓝,比祖师爷的美国还更出色。到70年代结束,欧洲组织和日本两方的生产总和,已经超出美国60%。反过来看看苏联的附庸国家,却始终无法自力更生,每年尚得耗费苏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款补给。从地理及人口分布来说,这些苏联希冀有朝一日可以通过革命压倒资本主义全球垄断的落后国家,总共占全世界总数的80%。可是就经济分量而言,却微不足道居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至于科技的发展,西方更一日千里,以几何级数增长。双方差异之大,判若天地。总而言之,冷战从一开始,就是势不均力不敌的悬殊之比。

    可是,其原因并不是与资本主义及超级强权对抗,削弱了社会主义。造成它如此下场的原因有两层:一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缺陷,经济结构失衡,超速扩展;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更有活力,更加先进,也更具优势。因为若单就政治观点而言,就像冷战中人,喜欢以“自由世界”对“极权世界”的词汇代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明壁垒,视两者为永远无法也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八章 冷战年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