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 黄金年代 5
各国政府中插上一脚(见第八章第三节)。而地下抗战的悠悠年月,更使得此时开始崭露头角的保守党派也难逃改革影响——如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迟至1949年,该党仍认为资本主义的体制不利于新生的德国(Leanman,1988)——改革之风如此巨大,保守人士若想逆风而驶必然难上加难。英国的保守党,甚至将1945年工党政府的改革功劳归为己有。

    但是有点很奇怪,那就是改革的风潮虽然盛于一时,但是却迅速停息,不过各国的脚步并不一致。到了50年代的大景气时期,全球各地几乎均由温和保守派的政府所主导。美国(1952年起)、英国(1951年起)、法国(除了一段短期的联合政府时期之外)、西德、意大利、日本6国的政坛之上,左派完全偃旗息鼓。只有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政权,依然握在社会民主党派的手中;至于其他小国,也有社会主义党派继续在联合政府中共同执政。左派撤退之势,明显可见,它们的退却,并非由于失去社会主义人士的支持,更不是出于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势力的衰退——共产党在法意两国仍是劳动阶级的最大党派。它们的销声匿迹,更与冷战的兴起无关——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在德国及意大利,前者的社会民主党对德国统一的看法“不可靠”,后者的社会民主党则依然与共产党同声出气——当时的每一个人,除了共产党以外,当然都坚决反俄。十年景气里,人们都一致反左,这实在不是一个进行任何重大改变的时刻。

    但是到了60年代,各国共识的重心却又开始向左转去。这个转变之所以出现,其中部分原因,也许出在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在凯恩斯式的管理学说下日渐退却,甚至在坚持古典阵营的死硬派国家,如比利时和西德,也不例外。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上一辈的老先生开始退出舞台——这些曾经照管过资本主义一代稳定复兴的前辈: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于1960年(生于1890年)、德国的阿登纳于1965年(KonradAdenauer,生于1876年)、英国的麦克米伦于1964年(生于 1894年),甚至连伟大的法国元帅戴高乐(生于1890年)也不例外,均在这段时期纷纷告别政坛。一时间,世界政治场上一片返老还童青春重现之象。事实上对温和左派的人士而言,50年代对他们是如此地话不投机,而黄金年代的巅峰时期则与他们真正是情投意合,此时,只见他们再度在西欧各国的政府中活跃起来。这股又开始向左转的趋势,部分原因来自选票方向的转移,如西德、奥地利、瑞典等国的选民。到70年代,进入80年代初期,其势更猛,法国的社会主义者,以及意大利共产党,均于此时达到他们的最盛时期。不过就一般而言,各地选举结果多半仍极稳定——选举的方式,往往过分夸大了规模其实很小的转变。

    然而,在政治风气向左转的同时,这十年间的公众生活也出现了一种极大的转变,即在实质意义上完全符合“福利国家”字眼的国家开始正式出现。在这些名副其实的福利国家里,社会福利开支的项目——包括收入水准的维护、民众医疗和教育的提供——成为国家总开支的最大宗;而社会福利工作者的人数,也组成公家机构里的最大一支。以70年代的英国为例,社会福利人员占全国公务员的40%,瑞典更高,达47%(tatistical ory 1976,II,pp.1102,1104,1141)。到70年代结束,所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均变成正宗的“福利国家”,其中6国的福利开支占全国总支出的60%以上(分别为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西德、意大利和荷兰)。黄金年代终了,如此庞大的福利负担自然造成相当的问题。

    当时,“发达市场经济”的政治生活,如果还不算沉寂到令人昏昏欲睡的程度,起码也似乎一片宁静祥和。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九章 黄金年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