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3
个真正大量消费社会的来临,彻底地改变了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面貌。而且转变之势,一直在持续进行之中。从当年他们父母的标准来看——如果年岁大一些,甚至与本身的记忆对照——他们实在不能再算穷人了。不论由哪一方面衡量,生活上处处可见水准的提高,远超出美澳新等国以外的民众从前的想象。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运作的原则,使得生活空间愈发地私人化。有了电视,无须再亲临球场看比赛;有了电视和录像机,不必再挤进电影院看电影;有了电话,不用上广场或市场也可以与朋友闲扯淡。在过去,工会会员或政党成员往往好出席支部会议或政治集会,因为开会时除了讨论正事以外,也是一种生活休闲的方式。如今娱乐方式都变得平民化私人化了,除了极端好勇斗狠者外,众人开始把时间转移到其他更有趣的事物上去(以往在竞选活动中,不可或缺与民众面对面的接触,如今效果也不再突出。这种活动之所以继续实行,只是基于传统,并为了给愈来愈趋少有的党团活跃分子打气而已)。贫穷与集体化生活为工人凝聚起来的共同意识,便在民生富裕与私人化之下解体了。

    解体的缘由,并非出于工人阶级的面目难以辨别——事实上自50年代末期开始,下一章将介绍的新兴青少年文化,其独特之处,不论服饰音乐,都是向工人阶级学的(见第十一章第二节)。真正原因,在于富裕如今已是多数人能力可及之事。说起来,拥有一辆“甲壳虫”大众轿车,比之拥有一辆奔驰轿车,两车车主的差异,显然远胜有车无车的分野——更何况就理论而言,甚至连昂贵轿车,也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到。如今的工人,尤其在进入婚姻生活,必须把开支全用在柴米油盐之前的最后单身阶段里,也可以把钱花在奢侈品上了。面对这个现象,60年代兴起的时装和美容用品工业立刻做出反应,紧抓住这个趋势不放。于是在新开发出来的高科技奢侈品市场上,从最高价位到最低价位,其间的距离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如最贵的哈苏(hasselblad)相机,与最便宜的奥林帕斯(Olympus)或尼康(Nikon)相机之间,两种都能拍出相片,不同处只在地位象征而已。总之,从电视打先锋开始,以往只有百万富翁才能享有的个人用品及服务,如今在最普通人家里也可见到。简单地说,全面就业及实质性大量消费社会的影响,已使旧有发达国家内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准大为提高,至少就部分层面而言,远超过其父辈当年胼手胝足方才勉强糊口的生活上限——老一辈的收入,主要都用在基本生活所需上。

    更有甚者,当时尚有其他几项发展趋势,更进一步扩大了不同部门工人阶级之间的差距。不过这些现象,要到全面就业的黄金时代结束,在70和8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在新自由主义向福利政策及“统合主义”体系施压之际,方才转趋明显。此前工人阶级中较弱的一环,已经在福利政策的资助下得到极大的庇护。一旦经济景气转劣,工人阶级中的最上一层——即技术工人及领班管理阶级——往往比较容易适应现代化高科技的生产事业。他们所在的地位,事实上也可以帮助他们从自由化市场中获得实际的利益——尽管另一群运气比较不佳的兄弟,却从此受挫而不支。因此在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英国,若将最下层五分之一工人群众的生活与其他工人比较,相去之远竟比一个世纪以前还要严重。英国的例子虽然极端,也可见其转变之一斑。而最上层十分之一的工人,收入总值却高达最低层十分之一的3倍。这些位居顶层的工人阶级,沾沾自喜于本身境况蒸蒸日上之余,逐渐开始有一种想法:作为国家及地方上的纳税人,自己等于在补助那些依赖社会福利维生的“下层阶级”(underclass)。下层阶级这个带有恶意的名词,于80年代出现,于是这些完全靠公共福利制度而生的人,便成为前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