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前卫已死——1950年后的艺术 2
,虽说战后英国在西欧艺坛所占的地位比战前高几分,可是它向来最擅长的文学成就却不甚突出。即以诗而论,小小的爱尔兰在战后的表现,就可胜过英国而有余。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其丰富的资源与其艺术成就相比,或者说,拿它辉煌的魏玛时代,与今天的波恩相比,对比实可惊人。这种令人失望的表现,不能只用希特勒12年统治留下的创伤一味搪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后50年的岁月里,西德文坛上最活跃的几名才子〔策兰(Paul Celan)、格拉斯(Gunter Grass),以及由东德来的众多新秀〕,都不是西德本地出生,却来自更向东去的几处地方。

    德国,当然啦,在1945-1990年间陷于分裂状态。两德之间的强烈对比,却反映出高雅文化流向的奇特一面——一边是积极实行民主自由、市场经济、西方性格的西德;另一方则是教科书上的标准实例,典型的共产党中央集权。但是在共产党政权之下,它反而花叶繁茂(至少在某些时期如此)。不过这种现象,显然并不能应用于所有艺术项目,当然也不会出现在某些国家。

    更有甚者,艺术既然由公家赞助,可供艺术家选择发挥的空间自然因而缩小。空旷的广场,矗立着一排又一排“新维多利亚式”的建物——一提及此,莫斯科的斯摩棱斯克广场(Smolensk Square)便马上映入我们脑海中——这种50年代的标准风格,有一天也许会有人欣赏,可是对建筑这门艺术究竟有何贡献,恐怕只有留待将来评定吧。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在某些国家里,当地共产党政府对文化活动的补助极多,出手甚为大方,显然对艺术恩惠良多。80年代西方的前卫歌剧导演,便是自东柏林罗致的人才,这应该不是没有缘故吧。

    而苏联呢,则一直保持着化外之地的状态,同1917年以前的那段辉煌岁月,实在今非昔比,甚至连1920年前后的动乱时代也不如。只有诗坛例外,因为唯有诗,是最可以在私下进行的一项艺术;而且也唯有靠诗,伟大的20世纪俄罗斯传统,才能在1917年后继续保持——阿赫马托娃(Akova,1899-1966)、淡维塔耶娃(tsvetayeva,1892-1960)、帕斯捷尔纳克(Pasternak,1890-1960)、勃洛克(Blok,1890-1921)、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布罗斯基(Brodsky,1940-)、沃兹涅先斯基(Voznesensky,1933-)。阿赫马杜林娜(Akhe Cancer ard)等等——正因为他还不能自由说教、任意批判历史啊。

    至于共产党中国,间或偶有松禁时刻(如“百花齐放”),可是其目的却在辨认下一场整肃斗争的牺牲对象。毛泽东的统治于1966-1967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巅峰,这项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反文化、反教育、反理智,在20世纪史上可说无出其右。10年动乱,中国的中等和高等教育等于完全关门,西洋古典及各类音乐活动也全面停止(必要时甚至将乐器破坏殆尽)。全国的影剧剧目,也削减得只剩下半打政治意识正确的样板戏,一再重复上演(由伟大舵手的妻子,曾是上海二流明星的江青亲自挑选编排)。

    但是在另外一面,创作力的光辉却在共产党政权下的东欧大放光彩,至少在强调正统的禁锢稍有放松之际便立即四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电影界,在此之前,即使在本国也默默无闻,自50年代末期开始,却出人意料突然开遍一地花朵,有段时期甚至成为奇片的重要来源之一。一个如电影这般依赖政府资金的艺术,竟然能在共产党政权之下卓有艺术成就,实在比文学创作的表现更为让人惊讶。因为文学作品,可以私下写就“藏之柜底”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十七章 前卫已死——1950年后的艺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