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北方延伸的运河
体做法是,通过打桩的办法在淇河入黄河的淇水口(今河南淇县境内)修建河堰,阻拦淇河里的水,然后在堰北修筑人工运河,将水导入白沟。为了控制淇河水的走势,又在顿丘县境内修筑石堰,拦阻可能重新进入黄河的水流。
白沟通航后,可以由邺县直达内黄(今河南内黄),在此与洹水(今安阳河)汇合,由此可以到达馆陶(今河北馆陶)、广宗(今山东威县)等地,最后联通呼沲河(今滹沱河),成为华北平原上一条重要水道。
两年后,即建安十一年(206年),在董昭主持下又开凿平虏渠,目的是由滹沱河继续北上,将白沟联结起来的水网继续向北延伸。为此,在滹沱河与水之间修建了人工运河,将二者联结起来,使华北平原的人工河网进一步到达更北的地方。
但是,现存《水经注》里滹沱河和水两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所以平虏渠的具体修建线路已经无考,只是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以及宋代的《太平寰宇记》等著作里,对此有过一些零星记述。
根据这些记述,可推断出当初的平虏渠北端大约在如今天津市静海县的独流镇,南端大约在山东省青县一带,这一段也就是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南运河的北段。据此,学者们一般认为,京杭大运河北段的主体工程最早是由曹操下令修建的。
泉州渠也动工于建安十一年(206年),当平虏渠将滹沱河与水联通后,泉州渠的开建使河网再次向北延伸,到达潞河,即今天津地区的海河流域,据《水经注》记载,其最北之处最少可达幽州刺史部的雍奴县(今天津武清县北)。
潞水下游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行,后来又修筑了泉州渠的二期工程,即从鲍丘水修筑运河通濡水,也就是新河,解决船到潞河后无法继续向北的问题。
《水经注》对新河记载较详细,它的大体流向是:出盐关口,穿过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沂河)等众多河道,最后在乐安县境内与濡水会合。
平虏渠、泉州渠、新河三条人工运河互相接力,使可以通航的河网不断向北延伸。这些地区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北部、河北西部、天津和北京等地区,在当时尚属欠发达地区,这里地势低洼,容易积水,道路难行,交通困难。发达的水运系统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
由邺县出发的船只,可以从漳水、淇水到达白沟,然后经平虏渠、水、潞水、泉州渠、新河等不断向北转运,一直抵达幽州。
这一系列水利工程是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曹操下决心修建这些工程,决不只是为改善北方交通那么简单,显然他有着更大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