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一次和藏军交火,我军损失惨重
,还有全师的几十名女同志,甚至连十三四岁的小同志也参加到这个行列里来了。开始人员思想很乱,连队来的战士有的认为赶牦牛是屈了才,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心里很恼火。领导针对同志们的思想反映,用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指示,向大家讲清楚:我们赶牦牛不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差事,而是要把几百万斤粮食,大量的弹药和物资运到前方去,这个任务同战斗部队同样重要、光荣。除讲清赶牦牛的重要意义来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外,还专门制订了赶牦牛的立功条件:不跑、不丢、不死牦牛;不违反政策纪律;不叫苦、不急躁,服从命令听指挥;团结互助、爱护公物等。这样就很快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运输开始了,每个人都分包了赶几十头牦牛的任务,就是后勤和文工队的女同志每人也分20头;连刘钦、李兆林和彭良田三个年纪最小的文工队员也赶了20头牦牛。石渠寒的牦牛对这个新的环境和主人不习惯,感到陌生,瞪着两只像铜铃似的大眼睛盯着大家。有的女同志胆小,驾驭这么多牦牛,心里更是扑通扑通地直跳。幸好,当地的藏族人民看到了我们的困难,有的就主动派人前来帮助。如玉隆的夏格刀登就主动挑选了16位身强力壮的赶牦牛好手来帮助师直属队赶牦牛,还主动承担了驮运150驮银洋和砖茶的重要任务,并提出保证:“请解放军同志放心,只要有我们在,就有大洋和茶叶在,保证把它如数运到昌都交给解放军。”
运输队分别从玉隆、竹庆等地出发了。赶牦牛的同志开始热情很高,兴趣也满大,总想将牦牛赶快一点,谁知道第一天没有走出多远,牦牛就跑得满山遍野,文工队的牦牛一下子也跑散了200多头。而且各单位甚至军民之间的牦牛都混在了一起,这可真难住了这些习惯于在战场上杀敌的勇士,女同志有的甚至急得想大哭一场。但一想,就是哭破了天也无用啊!只有找领导想办法。各单位在一块研究了一下情况,差不多都有类似的现象。怎么办呢?结论是:向藏族同胞学习,请藏族群众当老师。玉隆和竹庆的藏族同胞,也看出了我们同志赶牛的毛病所在,便耐心地告诉我们说:“赶牦牛不能心急,不能打,更不要惊吓,要慢慢地从后面和两侧赶;遇到水草好的地方要休息,以便让牛吃好草、喝足水;休息时—定要把驮子卸下来,让牛休息好。”还教给大家拴牛、放牛的办法。藏族老师教的办法真灵,各队凡是照着做的,牦牛也就渐渐地听招呼了。大家赶牛的信心又足起来了,走得也快了。
男女老少赶着成千上万头牦牛,天天爬雪山、过冰河、钻森林,行走在漫长的高原道路上。时间一长,生活越来越艰苦了,麻烦的事情越来越多了。牦牛背打破了,甚至有的牛蹄角也磨掉了,而驮运的物资中有的银元箱子砸烂了,有的米包划破了,砖茶的条包磨坏了……。大家只好一边走一边仔细检查,米包破了就及时补起来,银元箱子烂了就赶紧钉好;夜间还要轮流站岗,防止坏人偷盗,保证粮食和财物不丢失。过生达娘角河时,牦牛挤撞,把两箱银元掉进了河里,藏胞胜根华下到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去寻找,直到把两箱银元全部捞上来,才高兴地捆好驮子赶上大队。
赶牦牛的指战员都出于责任心,认真负责地爱护好牦牛和物资,都把牦牛当成自己无言的战友,忠诚的伙伴。过金沙江后,他们连丢了一头牛,三连炊事员杜元民不顾饥饿和疲劳,摸着黑夜,来回过了六次冰河,跑了15公里路,终于把丢掉的牛找了回来,还背回来两箱炮弹(到昌都后,团里给他立了功)。辎重三连五班的同志们,为了减少牦牛的损失,自己拿钱给牛买草吃;牦牛背打破了,他们除了用湿水擦洗外,还自己背起一部分物资,一连背了10多天。为了减轻牦牛的载重量,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背起来。刘钦等三个小队员背着自己近2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