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章 千里大迂回,重击“葫芦头”
容道:“我们自古没见过这么多人,大概在河边排了20多公里,密密麻麻像蚂蚁似的多,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说。”

    10月6日,担任迂回任务的右路部队首先渡江。他们将在划出一个半弧形之后,到达恩达。恩达是个“口子”,无论昌都西逃的敌人走哪条路线,都要经过恩达。堵上这个“口子”,才能围歼西藏地方军。

    52师骑兵侦察连因为要到青海巴塘与青海骑兵支队会合,在战役发起前的10月4日就提前渡江,6日已到达巴塘,纳入骑兵支队战斗序列。8日,骑兵支队南下。154团于6日渡江,随骑兵支队南下。

    按军部指示,154团要在邓柯隐蔽渡江。

    团里抽出一个排,让其在渡口上游进行夜间偷渡,并约定成功后迅速包抄青稞寺,解决江对面的五六十个藏兵,不许一人漏网。偷渡成功后,发3颗信号弹,大部队立即渡江。

    10月5日夜。战士们抬着牛皮船和木船向渡口走去。当时正是农历9月初,没有月亮。

    夜漆黑一片,数米之外就看不清人的影子。隐隐约约间,羊肠小道像一张白纸条贴在悬崖上,两旁荆棘丛生,抬着船,稍有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团里规定不准出现火光,大家手拉着手,半拖半抬,簇拥着船向江边挪动。牛皮船是当时西藏江河上惟一的交通工具。它呈瓢形圆体,半径约15米。牛皮浸水后有韧性。圆体可以避过任何不测的撞击。解放军中有人开玩笑说:牛皮船,像饭碗,我们好像是稀饭,从江这边舀到江那边。这个排就是坐牛皮船过江的。突然,一个巨浪向江心的一只牛皮船撞去,小船被掀起几米高,又往下滑出十多米,眼看就要撞在礁石上。这时,一个战士机灵地用木浆往礁石上一点,牛皮船才往对岸驶去。

    天亮时,三发信号弹升上天空。

    原来,青稞寺的敌人已于头天下午逃跑了。

    也就是说,右路部队渡江时没遭遇到敌人。

    天地之间仿佛是一块大画布。

    太阳便是一个国画大师,动情地在高山之间挥洒泼墨。亮度、色调在不断变化着。高山像刚被一种神奇的药水擦亮。

    太阳光太强烈。雪地的反光刺坏了战士的眼睛,许多人暂时因雪盲而失明。双眼红肿,疼痛难忍。

    右路部队行程最远,而且沿途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过了高山,前几回他们一直行走在巴塘大草原上,这个草原东西120里,南北70多里,海拔在4000多米,154团在这里与从青海来的骑兵支队会合。骑兵支队的支队长是孙巩。这一带地势起伏不大,但气候变幻莫测。有时行进在雨中,像掉进白浪滔滔的大海里,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全被雨浇透,更加沉重了。有时,狂风突然刮来,还夹杂着冰雹,有些马的眼睛都被打瞎了。风雨刚过,跟着来的是银白色的雪片。大家的眉毛和睫毛上都挂着白花花的冰凌子,鼻子和面颊冻得发麻。让雨水浇透的内衣被体温烘得冒着蒸汽,而外面的皮大衣已结了冰,像生牛皮一样硬,走起来摩擦得嚓嚓作响。

    看见一小片云彩飘过来,就有一阵雨落下。四周都是太阳,亮晃晃地,白花花的雨丝就在你头顶倾盆而下。雨点有节奏的声音如一阵杂乱的脚步从太阳地里走过来。看见一片风雪过来,赶紧穿雨衣,穿着穿着,手冻僵了,连扣子也系不上。

    在风雨中,右路部队走过巴塘大草原。

    14日夜,为赶到囊谦寺,154团要翻越一座5000多米的高山。青海骑兵支队通过这里时,突然遇上暴风雨,天色一片昏暗,几步之外什么也看不见。154团也在这里遭到大风冰雹的袭击。大雪像鹅毛,天地之间一片混沌,不辨东西。部队刚到山顶,积雪已没过大腿,时已黄昏,下山危险性极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13章 千里大迂回,重击“葫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