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图大义,即墨国军起义投奔解放区
此刻,蒋介石也在专心注视着地图上的青岛。按理说,他已卸任赋闲在家,本应修心养性安度晚年了,还操那份心干啥?可他蒋氏一生中从未放松过的头等大事就是军事权,他也就是凭借着他的黄埔班底和军事权才平步青云的。枪杆子乃是夺取和捍卫一个政权的根本。
1月21日下午,当他在南京中山陵“辞陵”后,离开南京来溪口时,他将一套长江布防计划携带在身边,其目的不言自明,那就是决不放弃军事权。如今虽说他身居乡里,但溪口已设立了七座无线电台,国民党的党政军要员和各路诸侯奔赴溪口请示总裁面谕的人,仍不绝于途。
对中共作战,蒋介石这时仍做到了事必躬亲。
这很难让人想像,他已经是一个下野赋闲的人。
蒋介石的寓所里,挂着一幅于右任书写的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对联本来平时是挂在他客厅里的,此次离南京,他将它摘来挂在了寓所,每天都要面对它深情地望上几眼,但他心里清楚,“立马定中原”的机会已经很难了,但他不甘心。
他的桌子上摆着一份汤恩伯交来的浙江省主席陈仪策反的亲笔信。汤恩伯能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有勇气交出这封信向他告密,足见汤恩伯对他蒋介石的忠心,这件事令蒋介石深受感动。因为当年跟随他出生入死的许多黄埔弟子,眼下却是死的死,伤的伤,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难得再有汤恩伯这样的心腹爱将了。
蒋介石十分清楚,陈仪对汤恩伯有知遇之恩情同父子。
说来话长。
早在1922年4月,杭州陆军小学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刚刚结束。
一天,浙江革命军政府军务部部长陈仪正在办公室听取今年招生情况的报告。当时的陈仪,除了军务部部长之职外,还身兼陆军小学校长的职务。
“报告。”
秘书进来将一封信交给陈仪后,悄声退了出去。
陈仪接过信来一看,这是一封陌生的信函,打开信笺,映入眼中的是一排工整的小楷字:
校长大人:
我是一名穷学生,因家中经济拮据,中学毕业之后,父母无力供养升学。交困之中,求亲告友,凑齐盘缠,前来报考陆军小学。然行路迢迢,艰难跋涉,到达杭州后,已延误考期。现盘缠已尽,进退两难,特向大人求助。
汤克勤敬上
阅完信后,陈仪被这个青年困境求索的精神所感动。他想见见这个青年,便吩咐手下按信封上署的地址找来了这个叫汤克勤的青年人。
汤克勤见到陈仪后二话没说,“扑通”一声就跪下了,陈仪见他真心求学,就破例收下了这个学生。
陈仪膝下无子,见汤克勤出身贫寒又好学上进,当然十分喜爱,待他如亲生儿子一般,全力资助他上学。可以说,当初若没有陈仪这位伯乐,汤克勤即使是一匹千里马也不会有半点作为可言。汤克勤对陈仪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拜陈仪终生为恩师视同生父。为此亦改名汤恩伯,以记取陈仪的栽培之恩。
陈仪之所以在接受了中共地下党的策反条件后,敢于将策反的亲笔信交给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可以与胡宗南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的两大巨头之一的汤恩伯,就是缘于他们之间有这层情同父子般的关系。
可他陈仪也万万没有想到,他吃亏也就在于这层特殊的关系。
仅就陈仪最初的动机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是啊,如果能使汤恩伯自动放下武器兵不血刃,无疑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好事。此刻的汤恩伯今非昔比,他可是国民党军队中重兵在握的权贵人物。
1月18日,也就是蒋介石宣布下野的前三天,汤恩伯被正式任命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他现在手中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