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这悲壮的一幕,午山村的父老乡亲看得清清楚楚。
回忆是不老的常青树。
人与自然一样,每个人都如一颗星体,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转。我的困扰和思索就和这海一样,既有太古洪荒的混浊,又有岁月嬗变所折射的明澈。在这波涛的深处有一个不安宁的精灵,我要捕捉它并整个地将它植于我的作品之中。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自然是一种历史的规律。五千年的和平都是因为“合”,五千年的纷争都是为了“合”。
这就是革命者的人格力量。
一别数十年
这井水仍在我的舌尖
留有甘美的余味
啊,有情味的水呵
我的发丝都快斑白了
走遍太平洋和大西洋之滨
却找不到如你美味的泉流
到今天我才尝到人生的滋味
莫如饮我故乡的井水
波光,帆影,沙滩,太阳伞,爵士乐,迪斯科,花花绿绿的游泳衣,泛着白沫的女士香槟。
这就是先辈们的革命风范。
炮击过后,午山村的父老乡亲含着热泪赶了过来,乡亲们从这位年轻的战士身上没有找到一点能够说明身份的遗物,战士走得太突然太匆忙,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来得及留下。纯朴善良的午山村民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含泪掩埋了烈士的尸体,并按当时午山人的辈号给烈士命名——王佳文。王,代表午山人,午山村民以王姓为主体;佳,好也;文,当时午山村年轻人正是“文”字辈居盛。其意义即午山人民的好儿子。他们在烈士墓前立了碑——“王佳文烈士之墓”,让人们永远铭记住这位为人民解放事业,为解放青岛而英勇献身的年轻战士。
你们的献身精神,将伴随着我们事业的改革之船,与青岛人民一道,去迎接现代化的浩瀚潮汐,去迎接2l世纪的新曙光。
开一代先河,无人敢与之试比高低。
这份扯不断的乡愁,沉甸甸地压在了我们民族的心头。
无名烈士墓呈金字塔形,用崂山红花岗岩筑成,它象征着祖国山河永固,坚如磐石。墓前置三件汉白玉雕,其中两侧呈花圈状,上刻常青的松柏和市花,中心是一株万年青,寓意烈士精神万古长青。两个花圈之间,在心字形的底座上摆放着一册打开的书本雕塑,意寓烈士的业绩永载史册。安息在这里的是,原青岛市第五公墓和原崂山区公墓的九十九位无名烈士的英灵。
刚开瓶的青岛啤酒,往外直喷白沫子。
可青岛的守敌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防御工事会被共军掌握得如此清楚如此准确?
青岛早已换了人间。
据说1950年清明节期间,正在春耕的午山村民发现有一小脚的老太太和一年轻的少妇到“王佳文”的墓前扫过墓,人们分析可能是烈士的老母和爱妻。娘俩在墓前点了香,烧了纸,痛哭了一场。在场的午山父老问起两人从何处来,回答是从荣成农村远道而来,乡亲们邀请两人去午山做客,娘俩谢绝后默默地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来过。
面对着徐徐开启的新世纪的大门,面对着滔滔的改革开放大潮,胶州湾千万朵浪花簇拥起一个共同的信念:
能回答出青岛是1949年解放的青年人是极少数,答案前边还要加上“大概是”或者“可能”之类的字眼。
大青岛,一个正在变成现实的世纪之梦。
从“现代化城市”到“现代化国际城市”,从一个“红瓦绿树”的小青岛,到一个面向国际的大青岛,这种观念的嬗变演绎出一种全新的视野。
汽车流、自行车流,人流,生活流,生命流。
胶州湾,潮起潮落的胶州湾,生生不息的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