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太原历史沿革
凿窟,镌刻石佛。这就是保存至今的珍贵的天龙山石窟艺术的来历。这个时期,晋阳城内商业兴盛、市面繁荣,成为北齐的重要商埠。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为了防御外患,隋文帝杨坚封他的次子杨广为晋王,驻守晋阳。公元605年杨广即位,史称炀帝。因为晋阳是他的“龙兴”之地,他征集百姓,大兴土木,对晋阳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在晋阳宫外筑起城墙,叫做“新城”,又在城边修了一座“仓城”,并重修了“晋阳宫”。隋炀帝的穷奢极欲、荒淫无道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太原留守李渊利用农民起义的时机,以晋阳为根据地,招兵买马,扩展势力。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次年攻入长安,推翻了隋政权。李渊取代隋朝后,因他据唐叔虞的封地而得天下,所以立国号为唐。唐王朝对晋阳的建设倍加重视,不断进行扩建。当时晋阳城主要在汾河西岸,称为“都城”或“西城”,城中有大明城、晋阳宫和仓城。汾河东岸是东城。东城与西城之间有中城,正好跨在汾河之上。都城与东城、中城相连,号称“太原三城”。城外风景如画,城内古刹宫阙林立,香火鼎盛,商贩云集,可称晋阳的黄金时代。公元690年,唐定太原为北都,公元724年改太原为北京,与都城长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风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唐代,太原的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是全国货币铸造中心。铁制武器日臻完善,铁镜、铜镜盛誉全国,并州剪刀锋利无比。诗人杜甫曾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词句。此外,晋阳的硝石、葡萄酒都是当时的贡品之一。晋阳不仅都市繁华,而且人文荟萃,风流辈出。诗人白居易、文学家王翰、工部尚书乔琳、宰相狄仁杰都是太原出生的唐代名人。诗人李白、杜甫也都来过晋阳,李白还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诗句。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回到晋阳,游晋祠时亲自撰写了“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行书碑。
由于晋阳城池坚固,兵精粮足,从唐末到五代多次成为割据势力的根据地。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在汴梁(今开封)建立了后梁(公元907—923年)。占据晋阳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沿用“唐”号与朱温对垒,朱温曾派六路大军进攻晋阳,均未奏效。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于公元923年建立了后唐。公元932年,后唐大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政权,投靠契丹,借助其兵力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割地称臣,在晋阳做了“儿皇帝”。次年迁都汴梁。公元947年,后晋大将刘知远又在晋阳称帝,建立了后汉。刘知远与其子刘承佑一共做了4年皇帝,就被大将郭威推翻。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定都汴梁。此时,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又在晋阳称帝,同后周对抗,史称北汉。后周对北汉进行攻击,一直打到晋阳城下,终末攻克。
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北宋后,决计消灭北汉,完成统一大业。从公元969~979年的10年间,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御驾亲征”,三下河东。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直至公元979年第三次出征,经过5个月的围攻,方攻下晋阳。赵光义痛恨晋阳城池坚固难下和人民顽强抵抗,说这个地方是“盛则后服,衰则先叛”,下令烧毁晋阳城。大火过后,历经春秋、战国、汉唐一千余年经营的古城,化为一片焦土。为了防止晋阳复起,次年,赵氏又引汾、晋两水漫灌遗址,并将城西系舟山的山巅铲平,曰“拔龙角”。现在晋阳古城的遗迹,仅有古城营村西二里的断壁残垣和村北的“殿台”。附近的东城角、南城角、晋阳堡、城北村,都是因古晋阳城而得名的村庄。
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后,许多老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