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概况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皇位后,吕雉以皇后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特别在翦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中,吕后出力最多。
吕后为人性刚毅,果断有能力。前195年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时,尚无治理国家的能力,朝廷大权实际上由吕后一人操纵。前188年汉惠帝死后,吕后便从后台走上前台,临朝称制。执政期间,起用诸吕,培植亲信,排除异己,控制军政大权。
在吕后掌权期间,对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绥舆里人。南朝宋开国皇帝。东晋时,北方残乱,其先人侨居京口(今镇江)。他早年丧父,家庭贫苦,他在年轻时以种地为业,兼以樵夫、渔夫及贩鞋谋生。
刘裕入北府军当兵后,由于随刘牢之镇压浙东农民起义和攻打阴谋篡夺晋帝皇位的桓玄有功,拥有南徐、南青和北府军的军政大权。
晋义熙五年(409年)和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奉晋帝之命两次率兵北伐,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北伐的胜利,对北方广大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帝,自即帝位,国号宋。他在当政3年中,有许多政策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应当说在封建社会里,他是一位开明、节俭、关心民生发展的皇帝。他实行了抑制豪门贵族,有利农民的“土断”法;精减州府官吏数目;减免桑梓租税;寡欲守法度,不收礼物,“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卧木床,穿木屐,把原来他种田时曾经用过的尚好的器具收藏起来,“以留于后”,时称之为“田舍公”。由于他幼时家贫未得读书,做皇帝时,对兴学办教育尤为重视,曾下诏说:“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于此。发蒙启滞,咸必由之。”他要求“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让主管部门“考详旧典,以时施行。”
刘裕有镇压农民起义之过错,这是历史造成的,不可一味苛求古人;但他在执掌朝政时为南北方尤其是南方的经济、文化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日弁(889~943),字正伦,南唐政权建立者,彭城人,是唐宪宗李纯的五世孙。李日弁的祖父李志当过徐州的判司,父亲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下落不明。李日弁随伯父流落到淮西濠州(今定远)、凤阳、嘉山、泗州(今宿迁东南)一带避难,为淮南节度史杨行密(后封为吴王)部下徐温(后为吴国宰相)收养,即随温姓,改姓名为徐知诰。在随徐温参加政治活动中,因功被提拔为升州(今南京)刺史,时年24岁。
当时,地方吏政腐败,李反其道而行之,廉洁奉公,招揽四方人才,实行开明政治,初步显示出锐意进取的才干。徐温迷恋升州,想在此长期享乐,便把知诰调润州(今镇扛)当团练使,政绩显著。
徐温坐镇金陵,命其子徐知训驻广陵(今扬州)处理事务。公元918年,徐知训因骄傲残暴,被吴国旧臣所杀。徐知诰抓住这一时机,领兵北上扬州,去酷政,改浮靡,很得人心。公元927年,徐温病死,知诰操纵了吴国军政大权。公元937年,废吴国皇帝,在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政权,改年号为升元,国号大齐。两年后,他正式恢复李姓,改名日弁,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其时,北方相互征伐,李日弁谨慎缓进,避免了改朝换代的内乱,堪称五代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日弁即皇位时,已49岁,经过六、七年的治理,南唐呈现兴旺景象。他渴望能长生不死,亲自完成统一大业,于是大吃丹药,结果毒气攻心,聚为恶疮而死。由于他主持改革政治,起用文人,倡导文治,招抚流民,劝农耕桑,整顿法制,废除诸多时弊,使统治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