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印度之行
条约的凶手集团间的所谓‘友谊’,是迥然不同的。为着欢迎这吉利的一九五四年,我们用壮观的节日典礼,来庆祝光荣的印中友谊。我们除了请从中国来的兄弟姊妹们,看一看他们周围欢腾的无边人海,来表达我们对于他们和中国人民的亲情和热爱之外,我们不能再说什么了。”

    这是多么恳挚动人的词句啊!

    一月七日,我们又回到东印度的加尔各答。

    这个东印度最大的,也是文艺中心的城市,我们已经来过两次了。第一次是我们进境的飞机,在这里降落,停留了一夜。第二次是去年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的正式的访问。

    我们已经受过加尔各答人民的盛情款待,我们参加过文艺界的欢迎会(会中先是文艺作家的赠礼——大半是他们的作品,就用去两三个钟头),参观过印度近代绘画展览会,参加过加尔各答大学的毕业典礼,也参加过几万人的群众大会……这次我们觉得在归途中,就悄悄地经过,不要再惊动我们过分热情的印度朋友了。不料我们一下了火车,除了“盛况如前”的欢迎的茶会、宴会和种种的文艺招待会之外,还在我们“固辞不获”之下,开了一次充满了文艺气氛的、几万人的送别大会!在这会上,又是文艺作家的赠礼,诗人的朗诵,印度国内最有名的歌唱家的歌唱,和音乐家的演奏。这五个星期的逗留,使得我们对于印度的音乐,有了初步的欣赏程度。那天晚上,除了“悠然神往”之外,还兴起了一种低徊的惜别的情绪。

    在此我要特别提到的,就是在这五个星期里,百十来次的集会之中,我所深深体会到的印度广大人民对于韵律节奏的爱好!印度古代的圣书、史迹以及其他的文学科学作品,大多数是靠着口头传诵而保留下来的。这些作品的词句,为着便于记忆,便于“琅琅上口”,也几乎全部是有韵律的。因此,印度的广大人民,对音乐和诗歌朗诵,有着悠久历史的欣赏训练和极深的爱好。但看演奏者和朗诵者兴高采烈地演奏朗诵,台下听众眉飞色舞地欣赏听受,深浓的精神感染,从台前像波纹一样荡漾开来,直到会场的尽头——这天晚上,孟加拉诗人泰戈尔(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的诗歌的演唱,尤其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

    在印度,尤其是用孟加拉语文的省分,我们时常感觉到这位印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泰戈尔,是怎样地受着广大人民的爱敬。他的大大小小的画像,在人家和公共场所的墙壁上悬挂着,他的长长短短的诗歌,在男女老幼的口中传诵着。人民永远记得他怎样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怎样排除了他周围的纷乱窒塞的、多少含有殖民地奴化的、从英国传来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自己的悠久、优秀的文化。他进到乡村,从农夫、村妇、瓦匠、石工那里,听取了神话、歌谣和民间故事,然后用孟加拉文字写出最素朴、最美丽的文章。他创立音乐学院,开始纪录印度古代的乐谱,这些古印度文化遗产之整理与大众化,对于印度日益蓬勃的民族运动,曾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他八十岁生辰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明的危机》,他严厉地斥责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冒牌的文明,和他们对于东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的压迫和榨取。最后他满怀信心地说:“也许从太阳升起的东方天边,黎明将要来到。”

    泰戈尔对中国是极其关怀的,他到过中国,有许多中国朋友,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他曾发出严厉的质问。假如他今天还在,看到东方天边的中国,已被黎明的光辉所普照的时候,不知他要如何地欢喜呢。

    一月十二日的下午,我们在加尔各答的东海岸,向印度的人民,说了“再见!”

    我们离开印度,已经三个半月了,而我的眼前还浮现着码头上挥手的群众,耳边还震荡着道别的声音,从我脑中掠过的更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冰心全集第四卷简介 >冰心全集第四卷目录 > 印度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