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站在前面”——读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里》
都如理想中一样”,谭婶婶在忘我地紧张地工作,眼中只看见荷妹给她指点的手势,耳畔只听见杜书记那坚决响亮的声音……忽然“哇”的一声,婴儿哭了……谭婶婶刚直起腰来,就被满含着感动的泪水的荷妹抱住了。
哪一个被感动的读者,不想把这个“革命到底”的谭婶婶紧紧地抱住呢。
这个短篇小说,结构是谨严的,没有一点废笔,时间只有一日夜,上场的人物,只有谭婶婶,荷妹,潘奶奶,彩弟,还有两个产妇,一个是丰产田的小队长,先进生产者——阿玲,另外一个连名字都没有。以上几个女角,她们的言谈,动作,心理活动,详略配搭得非常匀称。比如说,潘奶奶上场不过一刻,而她过去的一切,都在谭婶婶的回忆和激动中,鲜明生动地描述了出来。关于荷妹,谭婶婶的回忆中,没有多少材料,她只是一个送到城里培训的“二丫头”。因此荷妹的性格,就在她自己的活动和同谭婶婶的对话中描绘了出来。男配角上场的只有彩弟的丈夫,社里培养的第一批司机之一,年青可爱的“冒失鬼”,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男配角,几乎是这篇故事的灵魂,那是谭婶婶所最信赖的、在心里对他保证的、公社的杜书记。我们没有看到他的丰采,只听到他的声音,这声音是多么坚定,多么响亮,多么乐观。这声音永远在谭婶婶的耳中回荡,在全体社员的耳中回荡,正如故事最后一段开头所说的:“狂风似乎被杜书记那个坚定响亮的声音慑住了,它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党的英明正确的声音,永远响亮地在我们祖国辽阔广大的土地上回荡。夜,象征着谭婶婶,也象征着一切安于现状,只感到自豪感到幸福的,而又被时代的狂风所推涌着的人。他们只有听党的话,迎上前去,站在前面,才能恢复“恬静的常态”!
这夜的狂风是不可少的,狂风衬托着谭婶婶的不安的心,更加紧张。狂风使得产院周围的一切,都活跃了起来,摆出“金鼓齐鸣”的火剌剌的架势:
叭一齐响了起来,公社杜书记的声音在说话……社里一切的机械、人员都出动了,汽车声、广播里的鼓动口号声,忽而被风吹进产院,忽而被风带得远远的……天黑得这样浓,这样厚,风在横冲直撞,广播喇叭里杜书记那清楚的声音在响着,在田野里,在屋顶上,在村头,在道旁,都有他那响亮的、坚定的声音在回响……”
狂风中的响亮的广播,尽管是忽远忽近,却使谭婶婶的不安动荡的心,抓到了一根擎天的柱子!使得她变成在响亮的口号的鼓动下的革命群众之一员。
前面已经说过,茹志鹃笔下的妇女,老老少少,都是那么鲜明,那么可爱。如今只提作者以往描写的和谭婶婶一样年纪的妇女,像《关大妈》里的主人翁,《妯娌》里的赵二妈,《如愿》里的的何大妈,《运动场边》的王大妈……等等,她们的心理活动,和谭婶婶又有显着的不同。解放之后,社会变了,她们彻底地翻了身,她们欢喜,她们感激,她们感到幸福,像《如愿》里的何大妈,也为自己“快跨进五十的人了,竟然第一次挣得了薪水”,满眼含泪地感到自豪。以后,她们也许会渐渐地和《静静的产院》里的谭婶婶一样,知足,宁静,把生活上的满足,和工作上的落后当成一件东西。
作者是和时代一齐前进的,她以时代的眼光,来寻找前进中的妇女形象,她在一座“静静的产院”的周围,刮起一阵大风,这一阵大风,使谭婶婶和一切读者的心中,都起了空前的动荡!
我再重复一句,在年轻作家的队伍里,出了一个茹志鹃,作为一个女读者,我的喜欢和感激是很大的。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