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
期的南朝,是佛教大兴的时期,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这个时期的写照。而在文学唱和的过程里,萧子良的西邸之中,有8个最杰出的人物,他们是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8人,这是当时8个最杰出的文学家,号称“竟陵八友”。8个人中,后来最著名的,就是取代齐朝建立梁朝的萧衍,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其余的7个人,沈约是的作者,其他的几位,也都是当时杰出的文化名人,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出身于不被世家大族所待见的“寒门”。同样经常参加西邸集会的,还有祖冲之这样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受萧子良的嘱托,帮助他制造了祭祀用的奇器。说这时候的西邸是当时中国最盛大的文化盛宴,那是毫不过分的。
有关西邸的历史典故中,最著名的就是西邸的“辩论赛”。在西邸的饮宴中,来宾们经常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这类话题最早是文学话题,后来有了哲学话题,再后来也有了政治话题。比如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就是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杰出著作《神灭论》,当时的范缜,因为他在地方上的政绩,被邀请到西邸做宾客。他第一次来到西邸,就赶上了这里在讨论“哲学问题”,当时的来宾们大部分都是佛教徒,开始讨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范缜随即起来反驳,用有礼有节的论据,驳得在座的权贵们无话可说。随后一场关于佛教的大讨论就在西邸展开了,之后的十多次西邸饮宴中,权贵们成群结队,轮流和范缜进行辩论。口水战打得热闹,范缜越辩越精神,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最终完成了震撼整个中国历史的《神灭论》。在当时佛教流行的形势下,范缜这么做显然是离经叛道的,要是放在高度专制的封建王朝,范缜至少也要下个“文字狱”,但在当时,虽然范缜的思想不被大多数权贵们所认同,但他还是得到了最基本的尊重,身为竟陵王的萧子良,也只是托人委婉地劝说范缜改变自己的思想,在遭到范缜严词拒绝之后,反而对他深深敬佩,并没有难为他。后来萧齐灭亡,梁武帝萧衍登基,身为佛教徒的萧衍嫉恨范缜,但最终没有将范缜治罪,只是把他平级调动到了广东。
当时的西邸,佛教话题并不是来宾们争论的唯一话题,更重要的话题,在于国家大政方针上。当时的萧齐,尤其是后期,已经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压力:北方一直被南朝看成“蛮夷”的北魏鲜卑政权,在逐步进行各种汉化改革,主动融入汉民族之中,这样的改变,使萧齐也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如果北魏的“正统”地位最终得到认同,那么南朝政权长期以来所具有的政治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别说统一北方,就是南朝政权是否还能存在,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样的局面下,萧齐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作为位高权重的竟陵王,萧子良本人是个和平主义者,终其一生他都在反对草率动武,主张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西邸中最重要的一场争论,就是南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赋税政策,萧子良的主张是废除由商人承包收税的政策,反对用金钱替代实物税,这在当时来看确实是必要的。长期以来,世家大族通过包税等特权,攫取了大量利益,所以,许多士族也激烈反对这个政策,在西邸中,这样的争论一直不断。萧子良通过西邸饮宴的方式,最终说服了世家大族们,萧齐的赋税改革,得以全面推开。
在萧齐的第二个皇帝齐武帝统治时期,萧齐的政局还算稳定,但是在南北朝的力量对比上,萧齐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武帝和他父亲一样,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但是齐武帝也一直盼望着能够北伐北魏,一统山河。在他在位的晚期,北魏孝文帝开始了汉化改革,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界限正日益抹平。对于这一点,齐武帝是很有危机感的,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顿军队上,用不断提升武将权力以及训练军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