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跸山大捷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中旬,李世民率领远征军迅速南下,于六月二十日包围了安市城。
在辽东境内的所有高丽据点中,这座安市城的情况最为特殊。
严格来讲,它现在处于半独立状态。
当初,渊盖苏文发动政变、大权独揽后,高丽各地方的守将和城主都慑于他的淫威,不得不向他屈服,唯独安市城主拒不承认渊盖苏文的新政权。渊盖苏文勃然大怒,数度发兵攻打。由于安市城城防坚固,加上安市城主英勇善战、指挥有方,所以屡屡将政府军击退。渊盖苏文没辙,最后只好放弃,任凭安市城变成一个没有归属的独立王国。
但是此时此刻,渊盖苏文却不能再对安市城置之不理了。
因为辽东的其他重镇均已陷落,只剩下这座安市城可以阻遏唐军的兵锋。虽说它的南部还有建安、后黄、银城、乌骨等城池,可这些地方的防御都相当薄弱,根本经不起唐军一击。安市一旦失陷,唐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鸭绿江,直捣平壤。
所以,渊盖苏文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安市城——保住这辽东的最后一道屏障!
就在唐军进围安市城的次日,渊盖苏文就命令北部总督高延寿、高惠真,统领高丽、靺鞨兵共计十五万人,大举救援安市城。
十五万人是什么概念?是倾国之师,是高丽王国目前可以动用的所有机动兵力和后备部队!
毫无疑问,唐帝国的远征军与倾国而来的高丽军队必将在安市城展开一场大决战。
安市城的存亡将对这场战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李世民很清楚——安市城是一颗硬钉子,要拔下它并不容易。
所以一开始,李世民曾打算绕过安市城,先把南部的建安城打下来。可李世勣却不同意皇帝的战略,他的理由是: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唐军的补给中转站在辽东城,如果绕过安市进攻建安,那么后方的运输线很容易被安市守军切断;反之,如果先攻下安市城,则建安城唾手可得。
李世民尊重李世勣的意见,遂决意攻打安市城。
当高延寿的救援大军火速向安市城推进的时候,李世民对当前的形势作出了三种判断。
他说:“现在高延寿有三种战略选择:第一,率领大军前进,与安市城的守军互为掎角,占据险要地形,派出靺鞨骑兵抄掠我们的牛马,一旦我们进攻受挫,要撤退又受阻于沼泽,就会陷入困境,这是上策;第二,救出安市城的军民,然后撤退,这是中策;第三,自不量力,与我们在战场上一决胜负,这是下策。诸位等着瞧,高延寿必出下策,要生擒他易如反掌。”
与此同时,高丽军中的一个谋士也正在向高延寿献策:“李世民对内扫除群雄,对外制伏戎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今倾国而来,我们不是他的对手。而今之计,只有坚壁清野,避其锋芒,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然后派出奇兵切断唐军的补给线,一旦唐军的粮食告罄,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我军便可大获全胜。”
很显然,这个谋士的策略正是李世民所说的上策。
可惜的是,刚愎自用的高延寿根本听不进去。他断然拒绝了谋士的建议,毅然挥师西进,决意与李世民一决雌雄。
一切都被李世民掐准了,而高延寿的败局也就此注定。
高丽援军马不停蹄地向安市城奔来。
当他们距离安市城四十里地的时候,李世民担心他们不敢前进,于是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一千名突厥骑兵作为诱饵,去诱使高丽军队继续深入。
阿史那社尔与高丽军刚一交锋,就佯装败北。高丽士兵大喜,互相喊着说:“唐军太容易对付了!”于是争先恐后地追击,直抵安市城南八里,然后紧靠山麓扎营列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