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张九龄上任同霹雳 李林甫奏对常称旨
太府管事儿的(简称太府卿)名叫杨崇礼,在太府干了二十多年,一直没人瞧得起他。不过,就在开元二十年的某一天,李隆基让人打开太府,所有人都看见了堆积如山的财货和资料,大家开始对杨崇礼刮目相看了。
杨崇礼和宇文融同学是不一样的,杨崇礼刚开始接管太府的时候就已经七十岁,如今九十多岁,从不搜刮,却也能为府库存下数百万贯钱财,堪称奇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杨崇礼退休(以户部尚书致仕)。为了表彰他老人家的业绩,李隆基问宰相:“崇礼有几个孩子?有谁能继承父业?”
有人回答:“崇礼有三个儿子,慎馀、慎矜、慎名,都是廉洁勤恳的人,而二子慎矜最为优秀。”
李隆基当即擢杨慎矜为监察御史,同管太府出纳;以杨慎名摄监察御史,管含嘉仓出给。在未来的无数天内,两兄弟果真不辱使命,在监察和出纳方面做得异常出色,十分称职,为人称道。李隆基很高兴,这几年一直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像李隆基这样一个每天四五点起床,晚上半夜才睡觉,整天工作,励精图治的皇帝,能碰上这么让人省心的官员也是一件美事。
只是,这朝廷好像缺了一个人似的。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李隆基巡幸东都,宰相也都跟着过去,唯独张九龄迟迟不来。
张九龄没摆谱,他还在家守母亲的丧,提出等守完丧再回朝。李隆基派人催促,大家都不是喜欢废话的人,张九龄从韶州赶来拜见李隆基了。
张九龄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这次回来是来报到的,我还得回去,等我守完丧再回来!”李隆基被张九龄的话憋住了,他反应了好久,最终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让九龄兄少废话,赶紧回朝当宰相。
“你不会让我失望的!”李隆基说。
所以,张九龄就回家收拾了几个破包袱,赶回东都赴任了。
新宰相张九龄同志,办的第一件事就天打五雷轰地把所有人给劈倒了。他提出,眼下最紧要的不是契丹动乱,也不是岭南造反,而是我们的经济问题。他指出,私钱铸造泛滥,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那么,该咋办呢?
张九龄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开放钱禁,允许私人铸钱!
大家被雷得里焦外嫩,张九龄,你为何这样想?
本人研究了一下恶钱铸造泛滥的原因,在唐朝,钱财只能是官家铸造,用的是开元通宝的铜钱(孔方兄),但当时铜矿绝少,开采困难,而官家造钱还经常赔本,钱财的量根本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民间见私钱有利可图,便用劣质的铜打造文钱,用以流通,当然最主要的是不劳而获。有司想出了很多举措,例如宋璟的集中销毁法(铜量有限),后来又弄出来一个法令,除铜镜外,严禁一切铜制品出现。因为金、银开采量更少,所以有司也没想起来用金银做更大面额的货币。还有绢帛,本来贵重,可由于携带非常不方便,买馒头也不能剪一小块当钱花,所以其余材料均以失败告终。
中间几次,有司为了省铜,造“以一当十”的大钱,也以失败告终。
这说明,所有的举措,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让恶钱不再泛滥,就成了眼下的首要问题。所以,张九龄提出了秒杀一切的终极解决方案:允许民间造钱,缓解经济领域货币流通的压力,以求百姓安康富足!
众人继续里焦外嫩,张九龄的好友裴耀卿率先跳出来反对,“开了禁,小人(民)弃农逐利,恶钱会更加泛滥!”
秘书监崔沔也跳出来了,“钱是什么?钱就是钱,是用来流通的,不是牟利的!放了私钱的禁,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右监门录事参军刘秩也问:“人富了,你夸奖他他也不会忽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