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封伦翻覆命丧黄泉 裴矩自新直言上谏
,的确够窝囊的。贞观元年(627)六月,他死了。这是李世民新当皇帝后演的最诡异的一出戏,没跟封同志讲一句废话,就取得了全面而又伟大的胜利。

    封德彝这辈子也算是跌宕起伏,玩人无数。

    李世民对他有过不满。

    曾经,作为仆射的他接受任务,负责选用人才,选了几个月都没看见他推举谁。最后把李世民惹急了,直接叫过他来开骂。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封同志颤颤巍巍地站在那里,狡辩道:“不是臣不用心,是天下真的没什么奇才啊!”可以说,此种解释无比犀利,就好比说天下没有第二个天下第一一样。

    李世民很生气,指着外头道:

    “选贤就好比选武器,要各取所长,不要去求什么高、大、全。古代那些能人,难道都是三头六臂吗?我们现在,需要担心的是不能知人,而不是去担心全天下有没有一等一的才子。你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善于发现,就去诬陷一世的人才!”

    言罢,怒气冲冲地看着封德彝。封德彝听后,满头大汗,唯唯而退。

    能当上仆射,说明封德彝并非不办事,曾有一次,习惯出点子的杜淹同志对李世民建议,“各部门的文案怕是保存不当,应该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

    好主意。

    于是,李世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在有司高级主管部门当值多年的封德彝。封德彝听罢,表示反对,“设立各种部门就是要各有任务,如果真有犯错,御史揪出来举报就是了。但如果让御史到各部门逐一检查,挑人家的毛病,恐怕就太烦琐了吧。再说,御史是管监察的,不是技术顾问,外行不能指导内行。”

    杜淹沉默,李世民问:“嗯?执礼(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

    杜淹拜了拜,说:“天下之务,当尽心为公,善则从之。德彝的话,顾全大体,臣心悦诚服。”

    李世民听后,很是高兴,“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朕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从谏如流,臣下也就没有争强斗狠的习惯;李世民不爱听拍马屁的话,臣下也就不会拍马屁了。正月新春的时候,大宴群臣,封德彝曾经努力拍过这样一个马屁,“皇上以武力平定天下,那些文治天下的哪能比得过您?!”李世民立刻正色道: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你说文不及武,这话过分了。”

    如此,经过几次热脸贴到冷屁股的教训,大臣们拍马屁的习惯得到了根治。

    再见了,坑人的封德彝。

    上书言事,是贞观时代的特点之一。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傅奕、裴矩、魏徵等人纷纷进言,更有一个名叫张蕴古的人,上书《大宝箴》,直言为政需吃苦的道理,博得李世民的赞赏。

    在这群言事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很是奇怪。他在杨广手下是一名佞臣,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臣,常常在朝堂之上为了一个问题和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这个人让很多人,包括历史学家疑惑。

    他叫裴矩。

    裴矩出生于梁太清元年(547),贞观元年的时候,正好80岁。裴矩是个孤儿,文采极好,智商超群。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为分裂东、西突厥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裴矩对隋朝的富庶贡献非常之大,在隋文帝时期,他用几个小计谋,就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他是地理和人种学家,上书论述中亚四十余国人口、经济、政治情况,也论述了通往西洋贸易的路线……不过,有人说此人也有败笔,征兵高丽是他一生重大提案中最失败的。可是,正是由于隋朝对高丽的打击,才让唐朝建国和贞观初期得以省去高丽之患,说起来又是功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课简介 >唐朝从来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课目录 > 第三章 封伦翻覆命丧黄泉 裴矩自新直言上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