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章 到西安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5点,随着临潼一声枪响,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爆发,蒋介石在华清池被生擒活捉。

    张学良此举,不光意味着蒋张盟友关系的彻底破裂,在当时很多人特别是军人看来,也是一个不可理解,甚至大逆不道的举动。

    谏来谏去,你还把长官给绑架了!

    张学良曾经说过,自己的弱点就是一辈子没有真正的上司。

    张作霖曾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父亲,蒋介石曾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盟友。

    所以他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时甚至完全不顾及后果。

    他朝蒋介石进谏,后者对他发了脾气,然后他就把蒋介石给抓了起来——这就是张学良晚年对他发动西安事变的解释,尽管深层次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

    西安事变的行动计划,是在事变爆发前几小时内才宣布的。

    在张学良当众宣布后,场内鸦雀无声,大多数人都被这个惊天行动给惊倒了。

    只有东北军大将于学忠说了一句:少帅,抓起来很容易,但是您考虑过没有,以后怎么放他呢?

    张学良一挥手:现在不能考虑到那许多,先把姓蒋的抓起来再说!

    挥手之间,历史从此改变。

    于学忠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张、杨通过发动西安事变,虽然成功捉住了蒋介石,但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初设想并没有能够实现,甚至可以说非常失策。

    曹操“挟”汉献帝,那是因为后者本来就属于傀儡,没有任何实力。蒋介石则不一样,他个人虽然被抓住了,身后却还有力量要远强于两军的中央军。

    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曾通过各种途径试探过其他诸侯的态度。当时这些大小诸侯的表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对蒋介石深恶痛绝。

    看那样子,如果有条件,他们发动兵谏的劲头绝不比张、杨来得差,所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张、杨就发布全国通电,希望能得到外界的纷纷响应。

    电报发出后,第一天无人应声。

    第二天,宋哲元率先作出了答复。

    但是这份电文上,却没有一个字的支持或者同情,全是“忠告”:忠告张学良确保蒋介石的安全。

    这当然是29军内部商讨过的结果。

    萧振瀛走后,秦德纯上位成了第一军师。他在观察众人特别是宋哲元的神色后,先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要说老蒋啊,这两年的有些做法确实不咋地。

    但是——如果他真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情况就更糟了,因为国家没人统领,只会四分五裂。

    秦德纯的潜台词一听即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蒋在,我们老睡不好觉,怕他削藩,但要是他不在,一旦日本人打过来,光靠29军去顶,那就可能连睡觉的床都没有了,还“藩”什么“藩”。

    秦德纯的话确实说到宋哲元的心坎儿上去了。对啊,怕的就是这个。

    看完宋哲元的电报,张学良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好不容易盼来了电报,发报者的屁股却已经完全挪到南京政府那边去了。

    不过,到此时为止,张学良仍然相信有一个人一定会支持他的。这个人就是阎锡山。

    还记得一起“犯颜直谏”,流着眼泪说“我们自己干吧”的动人情景吗?

    少帅甚至认为,在兵谏这件事上,自己与阎锡山已形成了一种神交默契。

    果不其然,到第三天,总算又盼来了复电,而且真的是阎锡山从山西发过来的。

    真够哥们儿。

    打开函电一看,张学良的手发抖了。

    不是激动,而是给气的。

    宋哲元不过是“忠告”一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简介 >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目录 > 第十三章 到西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