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同时发呆的,还有赵彦。
他此时躺在自己家的木榻上,右手枕住脑袋,左手高举着一样东西仔细端详。
昨天晚上陈群听到许都卫那边出了变故以后,匆匆赶了过去。赵彦在西曹掾等到天亮,一个小吏过来告诉他,可以回家了。赵彦问陈群跑哪里去了,小吏说他一直在尚书台议事没出来过,什么事却不肯说。
赵彦回家以后,用井水洗了把脸,关好门窗,这才把那件在皇城废墟里找到的东西拿出来。
这是一片狭长白绢布,边缘已经烧得焦黄。从形状能看得出,它曾经属于某一件中衣的衣袖部分。
朝廷的东、西织室例由少府管理,赵彦跟着孔融,也曾对帛缯之事下过一番工夫。从烧焦的丝线断头,他辨认出这片残绢质地是双丝细缣,出自民间织工,所以丝质微微泛黄,远不及官织的蜀缣和临淄缣细腻柔滑。
织一丈“双丝细缣”所耗生丝,是普通织物的两倍,而且工艺繁复,很容易抽丝泛黄,行话谓之“破黄”,卖不出好价格,所以民间很少生产。最近十来年,天下纷乱,蜀道不通,中原特定几个地方才开始有织户尝试生产这种细缣,供给当地大族。
天子从雒阳迁至长安,再迁至许都,这一路上颠沛流离。赵彦可以肯定,汉室所用帛物,要么是从宫里带走的正宗蜀产细缣,要么是曹氏进献的普通丝帛,断无可能使用私产的“双丝细缣”。董妃就曾经对赵彦抱怨过,说堂堂汉室现在连匹像样子的织物都拿不出来,只能穿曹氏送的破烂。
而他居然在寝殿的废墟里发现了民间“双丝细缣”质地的中衣,这说明,至少有一个外人曾经进入过寝殿。这人要么穿着这件衣服,要么带着这件衣服,但他在离开时,肯定没带走。
直觉告诉赵彦,这件事与董妃的嘱托密切相关。
赵彦高举着绢布来回看,忽然动作一僵,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双手扯住绢布两头,把它举到窗边。这时候已经接近巳时,日头正高,一道光线从窗边射进来,透过绢布照入赵彦的眼睛。
借着光照,他能勉强看到帛布内里经纬交错的纹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四根纤细的丝线巧妙交汇,构成一个菱形织纹,不瞪大眼睛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不同产地的织工会在布匹上留一个专属记号,方便分货贩卖,万一有什么纠纷,也可以籍此追查。比较知名的官家和民间织室,都会在少府留有记录,哪个记号对应哪地的织工一目了然。
赵彦记得,孔融就任少府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重整朝廷内档,并得到了荀彧的大力支持,从雒阳、长安等地回收了一大批残缺不全的历代文书案卷。这些文书都被囤积在距离皇宫不远的库房里,除了孔融没事进去翻腾一圈以外,乏人问津。想到这里,赵彦在榻上待不住了,赶紧穿好衣袍,推门出去。
他们家仆役很奇怪,主人出去一夜不说,怎么回来才待了半天,就急急忙忙又要出去?他想询问,却被赵彦狠狠推开。再一定神,主人已经跑出大门,连门都没关。
好不容易捻到一点线头,可绝不能轻易放过。赵彦望了望天上有些刺眼的大火球,在路人的注视下狂奔起来。
他飞快地跑过一条条街道,一刻都不肯放缓。当他即将穿过两条街道交叉的十字路口时,从左侧突然冲出一辆马车。马车车夫见势不妙,及时拉住了缰绳,辕马前蹄抬起,发出不满的嘶鸣声。这一人一车堪堪交错,马车车轮上甩出一串雪泥浆,在赵彦背后划出一道灰印。赵彦看都没看,加速往前跑去。
“咦?那不是赵彦么?”郭嘉从马车里探出头来,手搭凉棚,若有所思地看着赵彦消失的背影。他把脑袋缩回去,摸摸下巴:“一大早就在城里跑步健身,身体好可真叫人羡慕呀。你说对吧?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