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敲竹杠
时任宰相的张知白是个明白人,他似乎看出了契丹人的用心,他认为,宋与契丹订立了盟约,两国互不开兵。契丹人的这次行动,可能是试探行为,如果宋向边境派兵,宋就有挑衅的嫌疑。这样,契丹人就有了借口。为了防止万一,张知白出了一个主意,就以那里的河道阻塞,朝廷以疏通河道为名,征调民工到那里去。实际上,这些征调的民工都是士兵。太后与赵祯采纳了这个建议,那些脱掉戎装的士兵,装扮成疏通河道的民工上了前线。
契丹人似乎也闻到了什么味道,大张旗鼓地搞了一次阅兵仪式后,草草地收兵了。这是澶渊和约签订之后宋、辽之间的一次不见硝烟的较量。
3、陷害
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耶律隆绪死了。
耶律隆绪临死之时,遗诏太子宗真继位,他嘱咐宗真说,一定要信守同宋的盟约,不得毁约。宗真含泪受命。
宗真即位后,改元景福,尊耶律隆绪为圣宗。
七月,派遣使臣到宋报丧,宋廷派遣龙图阁待制孔道辅前往契丹庆贺、吊丧。宋、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好。
宋真宗皇帝去世,赵祯即位之时,契丹主也派使臣到汴梁祝贺、吊祭。两国真正体现了一种兄弟之邦的友谊。数十年来,宋、辽之间没有发生战祸。
但是,在此期间曾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尽管最终没有导致两国开战,但两国间的角力,倒是很有趣味,不得不提。
宗真逐渐长大了,人大了,心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父皇临终时的遗嘱似乎也淡忘了。庆历初年,他见国内无事,人口日增,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怎么好,而宋又在西边同西夏的元昊打得不可开交,他突然萌发了一种敲诈一下宋想法,夺取宋廷瓦桥关以南十县的土地。
契丹主宗真的动议,在群臣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南院枢密使萧惠为首,他认为,大宋同西夏征战多年,已经是兵疲民敝,正是进攻宋的好机会。另一种以北院枢密使萧李穆为首,他坚决反对南侵。他认为,契丹与宋订立盟约,两国多年互不开兵,现在突然兴兵伐宋,这是违背盟约。再说,即使开战,胜负也难料。
宗真不顾萧李穆等人的反对,决定采取行动,在宋那里捞一把。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他派遣南院宣慰使萧特末、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宋,要求宋归还关南的土地,并质问宋兴兵伐夏及在沿边以疏浚河道为名,征调大批民工,实际上是增加戍兵的理由。
契丹使臣来到汴梁后,宰相吕夷简奏请赵祯,命富弼为接待使,与中使官到郊外迎接契丹使臣。
萧特末等人推说身体有病,不肯下车行拜见之礼。
富弼见契丹使臣如此傲慢,非常愤怒,他说他也曾出使北方,当时也是卧病车中,听到契丹国主的命令,立即抱病下车行拜见之礼。想不到契丹使臣竟然如此狂妄,我朝天子派中使到这里来迎接你们,你们竟然托病不见,到底是没有见过世面,才作出有辱君命的事情。
萧特末自知失礼,连忙下车行拜见之礼。富弼便将他们迎到驿馆,双方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谈话。萧特末见富弼襟怀坦白,便对富弼说明了来意。并对富弼说,契丹主的要求,宋可从便从,不可从,可另外想办法,或增赔款,或许婚姻;只要搪塞得住,两国便可相安无事。
富弼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奏明了赵祯。
赵祯闻奏,立即传召宰相吕夷简,商量如何回答契丹使臣提出的要求。
吕夷简认为,西夏战祸未平,契丹乘机求地,明显是敲竹杠。割地肯定不行,但我们正在与西夏打仗,如果再与契丹开兵,很难同时应付两个战场。来使萧特末透露,割地不成,可以和亲或给一笔钱也可,不如就从这两件事中选择一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