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怪人王安石
去了,王安石对钓鱼不感兴趣,坐在那里专心思考问题,忘形之间,竟然将盘子里的鱼饵吃光了。第二天,仁宗对宰相们说:“王安石是个伪君子。人也许会误食一粒鱼饵,总不会有人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把那么多鱼饵都吃完了。”正因为这个缘故,仁宗皇帝并不怎么喜欢王安石。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王安石是一个怪人,面相是“眼中多白”,即眼睛白多黑少,按相学上说,这是一个奸臣之相。
英宗朝也曾召用王安石,王安石仍然是推辞不就。
王安石这些怪习惯,再加上他不愿做京官的怪异行为,使他在人们的眼里,成了一个十足的怪人。
3、国难思人才
赵顼在继位之前,就曾看过王安石那篇《言事书》,对王安石的观点非常赞同,他身边的幕僚韩维也是王安石的朋友和崇拜者,在给他讲解史书时,每当他说好的时候,韩小维总是说:“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见解。”这样的话说多了,王安石在赵顼心目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由赞赏变为仰慕。
赵顼继位之后,很想见王安石这个人,于是下诏召王安石进京。
王安石高卧不起,不愿来京。
一天早朝,赵顼有些不解地问几位辅臣,说王安石自先帝朝以来屡召不至,大家说他为人不恭,现在召他进京,又不肯来,到底是有病呢,还是个人有什么要求?
曾公亮说,王安石有宰相之才,他绝不会欺君罔上的,陛下要信任他。
新任参知政事吴奎出班启奏,说他曾经与王安石共过事,这个人刚愎自用,所作所为不可理喻,如果重用他,必定给朝政带来混乱。
赵顼见吴奎贬损王安石,不高兴地说:“你也未免过于诋毁王安石了吧!”
吴奎申辩说:“臣蒙受皇恩,要做到知无不言,完全是出于公心,绝对没有偏见。”
赵顼并不理会吴奎的劝谏,见王安石不肯来京,便下诏命他出任江宁知府。
这一次,王安石没有推辞,欣然奉命赴任。
曾公亮力荐王安石,并非完全出于公心,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原来,曾公亮与另一位元老重臣韩琦素有嫌隙,两人相互嫉恨,互不买账。
韩琦曾在三朝担任宰相与枢密使之职,已有权责太重之势。曾公亮无论是资历还是声望,都远不及韩琦,韩琦为人独断专行,处事根本不与曾公亮商量,曾公亮的宰相之位形同虚设。他心里很不服气,企图找一个帮手结成同盟,动摇韩琦的势力,于是,他向赵顼保荐王安石,说他有宰相之才,荐进京,借以排斥韩琦。
赵顼对韩琦也很不满,因为韩琦自认是三朝元老,倚老卖老,处事独擅专横,不但不与宰臣们商量,就是他这个皇帝,有时似乎也不放在眼里,赵顼心里也很不舒服。学士邵元、中丞王陶,都是赵顼做太子时的旧臣,对韩琦的所作所为也看不顺眼,经常在赵顼身边嘀咕,说韩琦的坏话。
韩琦为官多年,官场经验非常丰富,内外受排挤的局面,他当然看得很清楚,于是,他主动上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
赵顼看了韩琦的请辞书,虽然很想马上就批准了,但考虑到他是三朝元老,如果立即就批准他辞职,面子上似乎有些过不去,便在请辞书上作了批示,除对他的政绩表扬一番外,就是挽留他。
韩琦处理完英宗的丧事后,再次请求辞职。
赵顼并没有立即答复,但下诏调王安石进京,升任翰林学士。
韩琦已经看出赵顼调王安石进京的用意,索性连上奏章请求辞职,每天一奏,一天也不间断。赵顼见韩琦去意已决,下诏授韩琦司徒兼侍中,出任武胜军节度使,兼判相州。
韩琦奉旨后向赵顼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