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九 乌台诗案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咏桧树的两句: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这些诗句,都是诗人随感而作,并不是真的存有什么大不敬的心思、怨谤君父,且在当时还被传诵一时。然而,李定、舒亶一班小人硬是把这些诗句作为苏轼讥讽朝廷、攻击新法的证据。特别是咏桧树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更是说成是影射皇帝,他们说:“皇上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在九泉下对蜇龙,不臣之心,莫过于此!”

    赵顼一时也被谗言所蔽,以为苏轼真个是逆臣。下诏将苏轼就地免职,逮捕押送进京,交御史台审讯。

    “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府(台)中有许多柏树,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在树上,晨去暮来,号为“朝夕乌”。因此,后人将御史台称为“乌台”。

    由于苏轼这次是因诗而获罪的案子,是由几名御史一手制造,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在历史上称为“乌台诗案”。

    2、拘捕

    李定欲置苏轼于死地,他挑选一个名叫皇甫遵的官员到湖州传达圣旨,免去苏轼的官职,再押解入京受审。御史们向皇帝请示,说苏轼在押回京师途中,每天夜晚必须关进监狱里过夜。赵顼没有答应御史的请求,因为自始至终,他并无杀害苏轼之意,案子既然有人控告,他必须依法办事,但他更愿意给苏轼一个解释的机会。

    苏轼有一个好友驸马王诜,《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就是他印刷的,当他得知诗集给苏轼惹来大祸的消息后,赶忙派人去给身在南部的苏轼的弟弟苏辙送信,苏辙立即派人告诉苏轼。这可以说是使者之间的一次赛跑。

    朝廷使者带两名御史台的衙役和儿子前往湖州拘捕苏轼。在靖江因事耽误了半天行程,结果是苏辙派的使者先到湖州。苏轼知道消息,立即请假,由祖通判代行太守之职。

    皇甫遵到达湖州,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苏轼也不敢出来,他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依礼迎接他,并以正式官阶出现。于是苏轼穿上官衣官靴,面见官差皇甫遵。

    两名差官一个手执御史台的公文,一个手提包裹,包裹中的刀剑隐约可见,他们面容冷漠,一言不发,气氛非常紧张。苏轼开口打破僵局,说他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必死无疑。请求回家与家人告别,然后随上差赴京伏法。

    皇甫遵淡淡地说:“事情还没有严重到如此地步!”

    祖通判谦恭地说:“请上差出示公文。”

    皇甫遵问明了祖通判的身份后,便命随行衙役将御史台的公文正式移交给祖通判。祖通判打开一看,原来只是一份普通公文,免去苏轼的职务,传唤进京而已,要苏轼立即启程。

    皇甫遵同意了苏轼向家人告别的请求。

    苏轼归看家人时,全家大哭。苏轼笑着说了一个故事安慰他们:

    在宋真宗时代,皇帝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大儒。有人推荐杨朴出来。杨朴实在不愿意,但是仍然在护卫之下启程前往京师,觐见皇帝。

    皇帝问道:“朕听说你会作诗?”

    杨朴回答说:“臣不会。”他想掩饰自己的才学,因为他抵死不愿做官。

    皇帝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

    杨朴回答说:“没有,只有拙荆作了一首。”

    皇帝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

    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太太作的诗念出来:

    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简介 >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目录 > 九 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