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计划的重要起草人
两个字的表述方式,都要反复斟酌、讨论、修改,在征求多方意见后,才最后定稿。张卓元事后说:“也许这样有些繁琐,但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必要的。”
在起草过程中,张卓元提出,尽管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民营企业、商业、服务业以及高科技都发展迅速,但优先发展农业仍要在“十五”计划中体现出来,因为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建议国家在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建设稳定商品粮基地、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说明,以促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张卓元的提议得到了起草小组的一致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表述:“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十五”计划除了专家观点备受重视,百姓心声也不可忽视。国家计委曾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制定“十五”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意见得到了补充。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制定的计划首次听取了国际专家学者的意见,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多次召开专题座谈,听取世界银行、联合国的专家就社会保障、就业、高新技术等主题的建议。张卓元把它称之为“开放时代开放的中国,在制定一个开放型的计划时,体现了更多的开放意识”。
中国高层对“十五”计划更是极为重视,国家主席江泽民12次听取各方建议。为了使计划更为完善,2000年春,“十五”计划建议在形成初步框架后,中国决策层在北戴河对此进行了讨论,并向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发出100多个征求意见书,收到1000多条反馈意见。它们在“十五”计划建议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十五”计划于2000年10月11日在党的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获得通过。人们看到,“十五”计划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的五年计划比较多的是把发展速度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速度。这次是强调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结构的调整就意味着质量的提高。不能太看重具体的发展速度,而是要使得我们的整个产业结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分析家指出,这样的调子正好是张卓元一贯坚持的“稳中求进”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