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考察
三农”问题的确是中国的百年结,温铁军就反复称它是“世纪难题”。自1987年成立试验区,温铁军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纪难题。尽管1987年他被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了一段时间,1991年,他又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但他心中仍然揣着有关“三农”的课题。
温铁军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两个选择供中央高层决策者参考,一是中国只能以劳动密集就业于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国策(宁可水平低、速度慢);辅之以全面开通城乡,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此促进农地上承载的过剩人口实现非农转移。二是若此议难度太大,则只好加强农村社区“非市场”的、内部化的财产和收益均平的制度建设,同时强调打破流通和金融垄断,通过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来维持小农村社经济。舍此,农民没有出路,农村得不到发展,农业也很难成为独立产业。
1993年,时任农业部部长的刘江同志组织农业部及所属单位开展了蹲点调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鹰带领一批搞农村调研的同志到安徽农村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主要了解安徽1978年大包干以来的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涉及到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工商等宏观部门。最后经大家讨论,形成了《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指出当时像安徽这样的中部农业大省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财政、金融、税收等一系列宏观问题。农业部领导对这份报告评价很高,认为它细致真实,很有见地。结合这次蹲点调查,温铁军在《经济日报》上又发表了一个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调查报告,主要观点就是强调农村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宏观制约。温铁军的这篇文章立即引起农业部和中央高层的重视。此后中央不断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span class="center">——“毛泽东风格”的农民问题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