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优秀的军事评论员
已被《简讯防务周刊》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国防问题专家”的宋晓军,普通人至今仍记得他在伊战评论中的精彩表现。然而,惟有国防战略研究人士注意到了最近伊拉克发生的事态与一年前宋晓军预言的关系:
但是,传说仍然不胫而走:有人说宋晓军是凭央视的影响进入高层视野的;也有人说,宋晓军本人乐意走“槽帮”模式的传统智囊路线。(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中枢建立政情渠道的几个模式是:“国师”型和“槽帮”型,所谓“国师”型,是以天文的占卜和各地异相的分析来影响政令出台,“槽帮”型——这是一个很少为人所知也鲜见于史籍的政情系统,以走南闯北的“槽帮”“盐帮”,甚至侠客来为高层提供可靠的民情,进而影响国策。)以宋晓军的闲云野鹤性格,他是把自己归于“侠客”一类了。宋晓军除把时间花在研究和宣讲他的观点之外,其余的时间则在世界各国旅行。如今的他,今天可能在波罗的海的一个码头对着一艘退役的战列舰凝神冥想,明天则饶有兴趣地观察着阿尔卑斯山的古代要塞。但是,这种外在的自由散淡丝毫不影响宋晓军思想和预见的分量。
一年前,宋晓军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气说:“伊战”的核,不在于萨达姆犯了多大的罪,也不在于伊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在于美国迫切需要这样一场战争来拯救美国的经济。
有人据此指责宋晓军甘当“鹰犬”,但大部分公众仍为宋晓军在军事评论领域的杰出表现而折服。
宋晓军的名气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飚升,可称得上是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后的一个“事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电视媒体,中央台视台似乎从来也没有在如此集中的时间内让一个军事专家如此频繁地在荧屏上亮相,而且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以至观众对宋晓军熟悉得哪怕闭上眼睛也听得出他那富于表现力的声音。当然与宋晓军一起成为电视新闻宠儿的还有张召忠、阎学通、金一南、杨成绪、朱锋等中国专家。宋晓军以他平和的姿态、大容量的知识储备和极具个性化的解读打动人心。正因为有宋晓军等强大专家阵营的支持,才使得中央台新闻频道的收视率提高了15倍以上。有人说,宋晓军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起走红了;也有人打趣说,伊拉克战争使我们结识了两位陌生人,一个是美国中央司令部发言人布鲁克斯,一个就是中国军事专家宋晓军。伊拉克战争使宋晓军名声大震,也正因为这样,战争给他留下了“后遗症”: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通过各种途径寻访这位神秘的军事专家,找他做军事或文化评说的人户限为穿。
同样的场合,宋晓军带着一种他特有的“阴笑”表情说:希望你们记住我今天的话,伊拉克战争究竟谁来买单的问题,会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美国会面临盟国“走人”的麻烦。
作为受大众欢迎的军事、时政评论员,宋晓军并不媚俗。一件十分典型的事是:2003年非典期间,当一些不明就里、片面讲新闻报导“人民性”的媒体大树特树一位老军医为“民族骄傲”“社会良心”的时候,惟有宋晓军告诫一些媒体要冷静对待。在国内一片“叫好”声中,宋晓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身站出来,痛斥这位军医率先向美国媒体“陈情”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违反军纪的。这位军医后来的许多言行证明:他滥用民众对他的同情四处点火的做法使他走向反面。
也许是因为宋晓军在中国已经成为电视时政、军事类节目出镜率最高的专家,他的“电视明星”的形象掩盖了他作为当代中国战略研究界最具真知灼见的智囊型学者之一的另一面。
其实,明白就里的人都清楚,宋晓军决不是军事战略界的“客串”角色。
然而宋晓军似乎更喜欢保持着自由职业者的形象,虽然已有访间传出他被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