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清华新闻学院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差
    李希光教授另类的传闻是从一件发生在饭桌上的故事开始的。

    有一次,李希光和他的学生在食堂吃饭,开始时大家说说笑笑,这时他的一位女学生说起她的男友读完核物理学专业后准备去美国的事,李希光突然脸色大变,怒火万丈道:“国家培养他,是为了要他去给美国人造原子弹吗?这要让那些两弹元勋们知道,非得气死不可!”据说当时他还差点掀翻桌子,在场的人无不愕然。

    不啻如此,李希光不许他的学生考托福和GRE。他的理由是这样的:清华大学是国立大学,你到清华来,你的学费不是你父母出的,是全国纳税人出的。你本身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大学,你再考托福和GRE到国外的三流、四流大学读书,你当初就没有必要进清华大学。你应该把这个位置让给其他的同学。中国人称清华是中国的哈佛,而美国人自称哈佛是美国的清华。如果你到了清华,一心想着出国,你是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信心,对你自己更是没有信心。我们清华新闻学院的院长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差。哥大的院长是《纽约时报》总编,而我们的院长是《人民日报》总编。哥大的新闻学教授是美联社高级记者,而清华新闻学教授是新华社高级记者。

    尽管他的这种解释并不一定能让所有的人都理解,但他的学生中考托福的还真不多见,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在李希光的教授下所学远超过了国外的二三流大学。

    李希光开课之初就实行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当时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样的话,清华的新闻学就太“洋化”了。可李希光说:在这个全球传播的时代,一个记者每天打开电脑,要看新浪和搜狐的新闻,也要看当天国外各大报纸的新闻,没有优秀的英语水平,未来的记者如何生存?接受这种训练的学生10年后,他们在上课、采访和做梦时分不清自己说的是英语还是汉语;他们为商业媒体工作,但他们是没有偏见的记者;他们拥有优秀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他们写的是新闻,而不是学者的评论。为此他还计划他的新闻学课改用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原版英文教材,结合中国的案例来讲授。

    李希光的课很特别,生动、幽默、灵活,重在启发和实验。他要求他的教室一定要有多媒体、投影、网络,常常让学生念《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原文报道,并逐段分析,逼得大家不但有分析能力而且英文一定得过关。他的新闻分析课最受学生欢迎,常常乐得大家前仰后合,而正是这种插科打诨式的讲演,使学生对新闻的本质体会得更深刻也更长久。

    有一次,李希光给他的学生讲课,他说:“我们有的记者不知道新闻究竟是什么,于是在写新闻的时候,只是telling someting(报道),应该从一个完全客观的角度来报道……”

    他觉得同学们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意思,接着说:“如何获取新闻?不仅要凭借一名记者的好奇心,还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说着说着,他脱去帽子,对同学们说:“我现在很疲惫,你们试着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

    同学们看到老师乱糟糟的头发,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异口同声地说:“头发。”

    李希光很少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但每次布置的作业都别出心裁。有一次他竟出了一道题:用不超过50字的导语概括。学生们匪夷所思:老师怎么把与新闻联系起来了呢?

    由于李希光上课另类,效果好,所以有很多人来蹭课,除清华的学生外,还有来自人大、北大、广院等院校的学生;甚至清华炊事班的一位职工也被李希光的课所感染,一次次混进学生的队伍,乐此不疲。而一位清华外语系学生,从来没想过要做记者,自他听了李希光的课后,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心改行当记者,果然毕业后进了新华社对外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高层新智囊简介 >中国高层新智囊目录 > 清华新闻学院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