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改革创新:改革是持久战,现在还不到睡大觉的时候
这不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如何打造创新型国家——张文魁

    研发与市场“两张皮”。您认为还有什么因素更为深层次地影响着中国的创新进程?

    张文魁:实际上我们突然发现,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打上了很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是很符合。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改革最慢的部门是什么?科教文卫,首当其冲的就是科研。在“两弹一星”背景下,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我们把它叫做“创新供给促进政策”。这种体系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政策和科技计划,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等,旨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研制开发相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促进了技术的,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国家的创新资源都投向了科研单位和国有企业,而且那些供给不需要市场需求拉动,像“两弹一星”,造出来放在那里,更不用考虑买家了。那是一种更为特殊的政府采购。

    即使是采购,像军用品都是军方直接订购直接付款,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市场需求。这样就导致我们过去的创新体系是个“闭循环”。这个“闭循环”就是,研发项目一直沿着“立项目—要资金—出成果—搞鉴定—评奖项—调职称—立新项”的封闭路径,无法与市场接轨,导致研发与市场“两张皮”,浪费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创新项目具有强烈的鉴定和评奖导向,而不是市场和效益导向。许多研发成果获奖一大堆,专利也不少,但能实现产业化的并不多。鉴定和评奖导向也显著地增加了创新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腐败行为,有很多连鉴定都是假的。前些年,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的“汉芯”项目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研发资金,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种立项和鉴定都缺乏科学性,与市场是脱节的。其实研发产品真正的前端应该在市场,首先考虑需求,再通过相应的政策来配套拉动。仅仅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项目攻关,并不能保证攻关成果顺利转化为规模化生产的产品,更不能保证这些产品真正符合市场需求了。

    要做到这点,就要靠一种与“创新供给促进政策”相对的、更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创新体系来实现,这就是“创新需求鼓励政策”。最近我们一直在呼吁这个。这种创新体系,主要是政府通过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价格优惠等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通过强制性标准和倾向性措施引导民众使用创新产品,或者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购买创新产品。毕竟,建立在技术研发基础上的创新产品在投放市场之初,由于生产规模小、研发费用分摊大,甚至生产工艺还不太成熟,加上社会化的生产配套体系没有形成,生产成本高从而销售价格往往比较高,需求受到抑制。同时,创新产品的性能可能还不为外界所熟悉,会导致使用意愿低。过去,发达国家曾经也以供给促进政策为主,如欧洲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美国和日韩在微电子领域都组织和资助过大型的研发活动。但是,近十几年来,国外越来越重视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创新供给促进政策退居其次。国际上的研究表明,政府的需求鼓励政策,往往比研发资金拨款等供给促进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创新,促进创新走向“研发—生产—销售—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通过创新需求鼓励,如税收优惠、区别性价格、直接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以及标准设定和倾向性措施,一些国家各自形成了具有创新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像美国的国防工业、韩国的微电子工业、德国等欧盟国家的节能和环保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它们的需求鼓励政策是分不开的。

    中国应该说已经开始引入创新需求鼓励政策了。你看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简介 >中国经济缺什么·高层智囊大解局目录 > 第十四章 改革创新:改革是持久战,现在还不到睡大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