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堑山堙谷 穷燕极粤 帝国大道震古烁今
程无不化为废墟,其破坏力与匪盗暴行,远远甚于陈胜势力与刘邦势力。更有甚者,项羽集团大开焚毁、掘墓、劫掠等大破坏恶风,成为中国暴乱势力毁灭文明之鼻祖。恶魔之行,莫此为甚!若非赵佗关闭扬粤新道,项羽势力果真南下,岂有帝国大道之壮美遗存哉!
驰道之壮美,更在其筑路规制与行车路政。
却说后世西汉文帝时,有个儒家名士贾山上书,专门总结秦政得失以供汉文帝借鉴。此人文章远不如贾谊《过秦论》那般深远宏阔,然却具有另一样长处:纪事翔实,对已经逝去的帝国工程多有具体描述。其中,对帝国驰道的描述是:“(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略去贾山的种种基于特定出发点而生出的偏颇评判,帝国驰道的筑路规制大体可见,经后世史家考证,亦为实际情形。
驰道宽五十步:即三百秦尺(六尺为步),合今六十九点三米。
三丈而树:即道路中央三丈为高速中道(驰道),两边栽植青松隔离。
厚筑其外,隐以金锥:路基夯实,上以黄土、砂石、石灰夯筑厚厚路面;路肩培土中隐藏一定密度的铁条(贾山有意称为金锥),效用类似后世之钢筋混凝土,既抬升路面,又兼顾平整便于排水。
整体规制:驰道最外两侧各有一道壕沟,一则排水,二则与田畴隔离。两道壕沟内侧是间距确定的连绵青松,形成驰道两边的林木隔离带。外侧青松与“中道三丈”青松之间,为臣民车马行走。中央三丈,为皇帝车马及紧急国务车马的高速驰道。如此遥观总体形制:四道青松分割成三条大道,中央皇室国务高速道,两侧臣民高速道。如此连绵千里,青松蔽日烟尘不起,翻山越谷直达海天,其壮丽气象实在给人以震撼!若将稍后的西方罗马大道与秦帝国大道相比,其宏阔规模、总体长度、天下通连等所有方面,均远远不能同日而语。前边那位邝露,之所以在近两千年之后过秦驰道残存段落,仍然有“任景任怪”(任你感叹风景,任你怪哉不可思议)之叹,实在也是难免了。
西汉之时,历经楚汉动乱大破坏,帝国驰道之效能完整者,大约只有关中出关驰道了。《三辅黄图》记载,西汉完全承袭了帝国路政:“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盖沿秦制。”如此宏大的交通网,更配以如此严密的路政管理法度,秦帝国于两千余年之前能如此文明发达,当真令人不可思议。
第四大层级:关中至九原直道。
在帝国大道中,只有这一条直道是郑国单独列出的。直道者,堑山堙谷而直通目的之大道也。这是一条逢山开路,遇谷填埋,不迂不绕,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的一条大道。所以叫做直道,除大道本身径直,尚有着久远的理念根基。秦人秉承周文明,而周人曾经有过一条已经湮灭的直道。《诗·小雅·大东》歌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唱的便是这条古老的王道——路面像磨刀石一样光洁,路线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笔直,何其令人神往也!而北上直道所要做到的,则是实实在在修一条这般平直的有实际用处的大道。
郑国查勘天下大道,所以北上九原,是受了嬴政皇帝的秘密嘱托。皇帝派给了郑国一辆王车,也带给了郑国一卷密书,书云:“北边匈奴,终将为华夏大患也,不能根除,朕寝不安枕矣!根除匈奴之患,根基在诸多后援;后援之难,道路险狭遥远。老令可借踏勘燕赵之际,入九原与蒙恬会商,若能勘定一条最具效用之大道,则反击匈奴事半功倍矣!”郑国会见了蒙恬,两人一致认同皇帝见识。历经月余踏勘会商,终于确定了修建后援大道的两大方略:筑路以秦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