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他在南河沿安了家
话他不听。摄政王自然想到了袁世凯。
此时的袁世凯,早被罢官在家“养疴”,朝廷发道谕旨,重新起,,让他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是受过深厚皇恩的,他不会支持革命党。可是,他对于能否战胜革命党,却是心中无把握。于是,把段祺瑞找来——当然是商量“剿除革命党,,的事。此时,凡大清臣姜堡少有人拥护革命党,没有谁想实行革命党的民主共和。当然包于古努共黩武的段祺瑞。
段祺瑞来到袁世凯面前,袁世凯把太后和摄政王的意思一一说明,段祺瑞便说:“发兵!发兵剿灭就是了。
——这里,我们想插叙一个人物,因为此时此人起了一个特殊的作用,不能不提。
此人姓徐,名树铮,又名又铮,安徽萧县人,现在段祺瑞的陆军总部只是一个小小的谋士。此人却才气过人,早为袁世凯所知。此次袁世凯召见段,特附了一句,“务请徐树铮同来”。
就在袁、段磋商对付革命党事时,徐树铮平平静静地坐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望着壁上悬挂的一张画。段祺瑞表了个“发兵”的态度之后,袁世凯没表可否,转脸望望徐树铮,想听听他的意见——当初,袁世凯在山东任巡抚时,朝廷调他北任直隶兼北洋大臣,他就恋栈山东,不想离开,就是徐树铮一席高瞻远瞩地开导,他毅然北上,才有今天,所以。他今天仍想听他的。
又铮“袁世凯呼着他的雅号说:“这件事你都听清楚了,你的意见如何?”
徐树铮一本正经地说:“段老总的意见很好,可以发兵。”
袁世凯急忙摇头。“芝泉(段祺瑞号芝泉)的意见,我听明白了,不失为一策。现在我是问你,你的意见如何?”
徐树铮心里早有打算,他研究过世界潮流,知道“民主”、“共和”是主流,人心所向。他虽然不希望孙中山成功,但他却认为孙中山是顺应了潮流,用武力不一定消灭。所以,徐树铮说出了另外一个意见。
依我浅见,举师讨伐,是不必要的。因为不一定‘伐’得了。不仅不兴师问罪,而且还可以……”
“怎么样?”袁世凯急问。“向朝廷进谏,请立共和!”。怎么说?”袁世凯不相信他的耳朵。
“请立共和……”段祺瑞跳了起来。“立什么共和?立共和对咱们有什么好处?嗯?!”
袁世凯冷静了一刻。他说:“还是请又铮把话说完。”
徐树铮胸有成竹地说:“共和,自然非咱所愿。咱们以‘议和’来同国民党谈共和,国民党也得三思。但共和毕竟是大势所趋,顺应一下只不过是咱们的‘缓冲’之计,并且可以变着法儿……”
“怎么样?”袁世凯问。
“朝廷答应立共和了,我们就可以作为资本同革命党和谈。凭我们的影响,还愁没人拥护!这不是可以从另一方面收回大权吗!袁世凯想想,觉得“有道理”。但是,他怕,怕朝廷会怪罪他,再失去大权。
徐树铮也想到这一点了,他说:“这件事,自然要避开内阁和总理大人。我想,此事既然是军事问题,何不以前线军官名义进谏。成,战火熄灭,国泰民安,则二位大人当居首功;败,则因军人所谏,无非以‘军不从君’问罪几个军人。到那时,总理大人岂不进退都有广阔天地。”
袁世凯本有夺权之心,一听此说,正合心意,忙挺身立占起,连声说:“好,好!”
不久,即以段祺瑞领衔,携同前敌各路将领曹锟等四十二人发出了“请立共和政体”的通电……
du8.com版权所有
——这无非是变着法儿来维护没有皇帝的皇权,至少是争取像袁世凯这群猢狲能不散。
张勋是在四十二将领“请立共和政体”通电上签了名字的。不过,他是认定: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