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等文学刊物发表,同样受到好评。这使我增强了写长篇的信心。
北洋人物的创作思路,最初是想写成演义形式的。即以年代作为主线,以事件作为骨骼,把人物串联起来。但是,在进入创作时,感到困难了。第一,北洋时期只是军事派系纷争,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国家政权,而派系之间分合合分、交叉频繁,时明时暗,需要花费许多笔墨作以繁琐的交待;第二,以时间、事件作为主线,可能削弱对人物的塑造,造成文_-色彩暗淡;第三,北洋混战毕竟不同于三国之战,这伙人最终的命运都被革命军归一了。这样,交待事件和经过的文字较多,恐怕写成大事记样的东西;第四,这样多的事件、这样多的人物,写成这样大的(初步设想为200万字)篇幅,自觉把握不了,怕顾此失彼。所以,最初的设想放弃了。
放弃了第一设想,重新开了思路,把创作构思颠倒了一下,即变成了以人物为主线,把事件和年代作为衬托,写人在混战年代的所作所为。这样写,混战的气氛可能淡一些,但容易写好人物。最终,我选择了10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北洋的鼻祖袁世凯,清王朝、民国交叉中的复辟派人物张勋,混战中左右逢迎的遗老徐世昌,皖系代表人物段祺瑞及足智多谋又煽风点火的徐树铮,直系代表人物曹锟及以儒将自足的吴佩孚,奉系代表人物张作霖,以及大流氓张宗昌,还有多变的孙传芳。这些人中,有儒家,如徐世昌、吴佩孚、徐树铮;有军事家,如袁世凯、段祺瑞;有土匪强盗,如张作霖、张宗昌;有小流氓、流浪儿,如张勋、孙传芳;也有小商贩,如曹锟。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方位钻出来,而且成了同样显赫的人物,他们的浮浮沉沉最能把16年大混战的风云囊括和表现出来。这样。一人一人的去塑造,也会笔墨集中。<bdo>htt<a href="
p://w" target="_blank">
p://w</a>ww?99lib?net</bdo>
这10部书稿中的张作霖、吴佩孚、徐树铮三部,1995年7月曾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本次纳入又作了较大修订。
被看作一团黑的这段历史中人物,我该怎样写呢?我坚持两条原则:第一,遵从历史,以写实的手法,不篡改、不扭曲、更不戏说,件件大事有依据;第二,不给自己定框框,首先从思维中摈弃好人坏人的概念,写人物的形象。力争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在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写出来。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事和人物,不过多地干预。比如,史家对于袁世凯、吴佩孚、张作霖等都有争论,尤其是袁世凯争论较大。对于给袁世凯定名quot;窃国大盗quot;、quot;出卖戊戌变法quot;就各持不同意见。我不想参和这些争论,只想向读者推出quot;-3时袁世凯是怎么样想的,做了些什么。
北洋人物大多是为个人的出路走出家门的;有了地位就不择手段吞掉别人,发展自己,最后要掌国权。在他们的混迹过程中,无不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思想性格。其中有的人也怀有报国大志;有的人有了地位之后也想办一些与国与民有益的事。只是尚没有给他们和平稳定的治国安邦的空间和条件。我想,探索这方面的得失是史家、政治家的事,作家只要把这些人在这一时期中在做什么(不是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不是做的结果)写出来就够了。一句话,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给人物作政治论证。
十个人物,在16年中各领风骚,个人因素至关重要。徐世昌凭着金榜题名,徐树铮凭着屡出奇计,张作霖凭拉杆子,张宗昌凭着又敲又诈,袁世凯、段祺瑞凭着穷兵黩武......他们从各自的土地上钻出来,汇合在同一的空间,以自己最彻底的本能在浮浮沉沉,生生灭灭。于是,个性、人格、才华、智谋都最充分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