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附录三 大街上拣回一个宝
时也 没条件。BP机和无线电话到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名片上加印四个字:“昼夜工 作。”摄影部成立新闻中心的头一年,几乎每天都有他“昼夜工作”的成果。

    他的要求没完没了,从要设备,转而要任务。

    山西大同、河北阳原间发生地震,电台广播后刚半小时,他已从家里骑车到新华社,连 蹦带跳地冲进摄影部值班室,全身颤抖地抓起电话要国家地震局。买10包饼干,乘一辆 “大发”,飞车千里,赶在救灾的解放军之前到达震中地区。连续38小时工作,向全国和 世界各地发出第一批独家新闻照片。

    北大生物学家到秦岭考察野生大熊猫,正是秦岭山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他穿着普通 的羽绒衣跟了去。在海拔2000米~3000米的林海雪原跟踪搜索。人过竹林中的大熊猫通道 必须爬行,竹丛上一寸多厚的积雪灌进脖子,两层防寒服都湿淋淋地贴在脊梁上,大头鞋也 灌满了雪水。但能拍到完全在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大熊猫,就足以补偿一切。当大熊猫在雪原 上消失,他的眼泪滴在取景器上,融化了上面的积雪。他珍惜这年冬天的经历,说一辈子也 忘不了。

    为了揭开可可西里神秘的面纱,他随国家科考队去了海拔五千多米的无人区。那里严 寒、缺氧、干旱、强辐射,由于从来无人涉足,被称为“神秘的死亡地带”,轻微的感冒就 可能导致肺水肿,几小时内丧命。死亡的威胁挡不住他对那“野生动物乐园”的向往。为了 追拍云端里的野牦牛,走几步就得扒在岩石上喘粗气,肺像在油里煎,几乎要炸裂。这光 景,他竟能生出无限的遐想:从“乞力马扎罗的雪”到“走出非洲”。

    海湾战云密布,他一份报告又一份报告,以至直接上书社长,要求派他去拍摄第一手战 地照片,和美联、路透们比个高下。40天工夫,他从巴格达到安曼,又从安曼到特拉维 夫,单枪匹马,拳打脚踢,已经有近30幅照片和6篇文章见诸报端。

    在新华社三年,他去了不少没人去的地方,都是他自己要求的。惟有一次例外,1989 年初春去德国多特蒙德采访第40届世乒赛,是组织派遣的。

    他整天东跑西颠,看不见他有安分的时候。摄影部办青年记者培训班,请他讲讲采访社 会新闻的体会,早就跟他打过招呼,但从不见他坐下来准备,办班的人提醒了几次,果然准 时上讲台,带着厚厚的讲稿还有若干张卡片。从中国讲到外国,从鲁迅讲到黑格尔,旁征博 引,滔滔不绝,有理论,有实践,令听课的老少同行折服。

    讲课的时候,离他去巴格达还有五天,他在课堂上说,要去巴格达,要当卡帕,最好是 单身男青年,别结婚。

    如果你因此相信了他是预见有巴格达之行,才没谈恋爱,甚至以为他会为事业抱独身主 义,那可就上当了。

    他刚来新华社那年,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当时两伊战争还没结束,他整天嚷嚷要去贝鲁 特。他问介绍人,姑娘有尼康吗?她能去贝鲁特吗?具备这两条,我就同意。态度挺诚恳, 气得介绍人骂他傻瓜。他笑嘻嘻的,好像真有点傻。

    装傻,是他应付难题的绝招,这招数到巴格达还真用上了。临战的巴格达,不许任何外 国记者随便拍照,背相机上街被视为“违法”。老百姓不懂英语,他不会阿语,除了“西尼 夏比撒狄克“(中国记者好朋友),说完这句话,就冲人家傻笑。老百姓莫名其妙,看他样 子和气,便朝他友好地挥挥手,不再纠缠。

    在巴格达机场采访联合国秘书长时,他又一次靠装傻得逞。军警命令所有记者列队进入 一间屋子与德奎利亚尔见面。他俯首听命,规规矩矩,趁其不备,一个急转身,迈腿跨过栏 杆,几步小跑,追上秘书长一行,紧贴着贵宾往里走。这回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从战场归来简介 >我从战场归来目录 > 附录三 大街上拣回一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