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节
言?”陈良奇道,拿起一份《新义报》,念了起来:

    当使天下咸知,诛异族,开疆域之功,大宋不吝厚赏,此王韶为枢使,薛奕拜侯爵也;至于镇压同族,平定叛乱,虽有功不可厚赏也。盖国内之叛乱,是朝廷之羞耻,社稷之非福,用兵平乱,不得已而为之。此事于朝廷不足为庆,于官员不足为赏……

    “这么大胆的评论,他也敢说。又是和吕惠卿唱反调……”潘照临笑道。陆佃自从王安石罢相后,虽然因为政事微妙的平衡,一直是《新义报》的主编,主管朝廷的喉舌,但其立场,却已经较为中立。既不倾向吕惠卿,也不倾向石越。但是支持变法,依然是《新义报》的主要倾向。

    陈良叹道:“新化县叛乱朝廷知道不过四天,《汴京新闻》和《西京评论》却在昨天不约而同报道此事。实在是厉害。《新义报》居然敢大张旗鼓地讨论政事堂正在讨论的问题,陆佃写这则评论,究竟是什么意思?迎合司马光,和吕惠卿撕破脸?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主编……”

    “清流而已。”潘照临略带讽刺地说道,“眼下管不了他陆佃如何,屋漏偏逢连夜雨。早不来晚不来,初三,新化县叛乱;初四,岳州军屯侵占民田,百姓联名告状;初五,卢阳县军屯数十名士兵胁持军屯长哗变。虽都是些小事,但连在一起发生,就显得军屯政策弊端甚多了。现在我们只要等着有人拿这些事情来做文章便是。”顿了一会儿,潘照临又道:“新化县叛乱的事情本不足为惧,无论他们怎么样报道,远在湖南路穷乡僻壤的事情,对于汴京士林与汴京百姓来说,都只是遥不可及的谈资而已。朝廷也不可能因为这一点点小事而放弃利益甚大的军屯计划。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时机非常不凑巧。”

    “是啊,现在汴京的上空,风云密布。”

    “本来公子并不是风暴的中心……”

    二人正在交谈着对时局的看法,门房进来禀道:“潘先生、陈先生,门外有个道士求见。”

    “道士?”潘照临与陈良顾视一眼,见二人眼中都写满了疑惑。潘照临笑道:“问问他是找谁的,若不是找人,便让他离开。”

    “他说是王昌先生派人前来,拜见参政。若参政不在,便要见见潘先生。”

    “王昌?”潘照临心中一凛,望着陈良,见陈良点了点头,潘照临站起身来,说道:“你去告诉他,参政不在,不便在府上相迎。我今天晚上,在陈州酒楼相候。”

    晚上。陈州酒楼。

    很少有人知道,陈州酒楼从熙宁九年腊月开始,实际上已经是唐家的产业。在这里单独的院子中密会一些不方便在正式场合相见的人,潘照临认为是比较安全的。他不相信何畏之,同样也不相信何家楼。

    “无量寿佛。”在李道士的佛号之中,潘照临开始打量眼前之人。很快,他的目光中露出惊讶之色。

    “是你?”

    “不错,是我。”李道士微微笑道。

    “你投入了昌王门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救命之恩,不能不报。”

    “昌王非可为之人。”

    “我岂不知。昌王虽然礼贤下士,但资质有限。彼若为君,不过中庸之主。或者是又一个仁宗。”

    潘照临冷笑道:“就怕是又一个真宗。”

    李道士沉默良久,道:“昌王似非怯懦之人。”

    “其才华又岂能与今上相比?”潘照临冷笑道:“你既知我在石府,还想要游说公子投入昌王一边?”

    “一个平庸的君主,可能更容易发挥臣子的才华。此诸葛亮之于刘禅是也。”

    “你知道我家公子之志向?”

    “不知道。我云游四方,少问政事。”

    “可你偏偏却涉足了这个旋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新宋Ⅱ·权柄2简介 >新宋Ⅱ·权柄2目录 > 第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