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讲 能臣之路
第二呢年纪太轻,只有二十岁。第三呢,名声不好,因为曹操小时候是调皮捣蛋、飞鹰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专门做一些胡作非为的事,名声也不太好。另外估计形象也不是太好。

    我们去读《三国志》,但凡是形象好的,《三国志》上都有记载,比方说周瑜啊,诸葛亮啊这些人《三国志》上都有记载。而对于曹操的容貌、长相,《三国志》是没有一个字的,《三国志》它是以魏为正统的,如果曹操的形象高大魁梧、英俊潇洒,它肯定大书特书,避而不谈说明形象恐怕不怎么样。那么其他的史书对他的形象有描述,据其他的史书记载曹操叫做容貌短小,就是个子不高,估计也跟我差不多,和那个一米八四的诸葛亮比起来就基本上属于不太合格的产品,残次品一类。另外《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就说曹操当了魏王以后,匈奴派使节来见曹操,曹操自惭形秽,说自己这个矮小的个子不足雄远国,因此请崔琰代替他穿上魏王的服饰,坐在魏王的椅子上接见匈奴的来使,自己拿了一把刀站在旁边。结果接见完了以后,曹操就派人去问匈奴的使节了,你感觉怎么样,匈奴使节说魏王确实十一表人才,不过他旁边那个拿刀的,捉刀的那个人那是英雄。可见一个英雄倒不一定高大英俊,关键是在他的气度。

    问题是曹操这个人这个时候还谈不上气度,所以他必须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才能扬名立万,棒杀蹇硕的叔叔就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这是第一种猜测。

    那么第二种猜测,就是曹操要严明法纪。曹操这个人是主张法治的,他执法非常之严,令行禁止,不容含糊,这个性格可能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曹操这个重法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形势所迫,一个是性格使然。所谓形势所迫,因为当时是一个乱世,乱世用重典,乱世就得严,这是形势所迫。另外曹操这个人哪,他也是很严肃的。曹操生活上确实很随便,吃不讲究,穿不讲究,长期在外行军打仗对于女人估计也不能讲究只能将就。但是他的这种性格并不意味着他轻浮,很多人认为曹操是个轻浮的人这是看错人了,曹操确实是说笑话、听音乐、穿便服、作诗词,那是他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也是他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说不定还是他迷惑敌人的烟雾弹,你要把曹操当做轻浮的人那你就错了。曹操其实是很深沉的人,曹操身上也是有杀气的,这种杀气就在这一棒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碰巧,这个时候的曹操因为刚刚出道,二十岁还不太懂得官场,是个生瓜蛋子。以为他当了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就怎么了不起了,他放出话来谁敢违令格杀勿论,结果蹇图这个大尾巴狼撞上来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只好硬着头皮把他打死。

    但是不管哪一种猜测,我们可以肯定,我们无法准确知道曹操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准确知道的是曹操这一下把权贵是得罪了,把宦官集团也得罪了。但是宦官集团拿他没有办法,因为第一,曹操是对的,执法如山嘛,你有什么话说。第二,曹操有后台。那么宦官集团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就跟皇帝说,皇上,曹操可是个人才,执法如山啊,让他当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委屈了,应该升为正县级,但是调到边远地区。升你一级你给我滚,别在我跟前晃。于是曹操就担任了顿丘令,没过多久曹操又被朝廷调回来,担任议郎,议郎是什么概念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调研员,是个闲差;然后后来又派到地方上,又调回来当议郎。曹操想了,议郎就议郎吧,我就好好调研吧,到地方上就到地方上吧,我就好好执政吧,可是怎么样呢?曹操把他治国的方略,以及对当前政治的一些建议写成文章交上去,泥牛入海无消息,根本没人搭理。他在地方上打击豪强,整顿秩序,如以卵击石,蚍蜉撼树,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效果。

    曹操到地方上执政也是很严厉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易中天品三国简介 >易中天品三国目录 > 第四讲 能臣之路